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90天
原文阅读: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情:敬畏天命,敬畏高居上位的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不可违而不敬畏,轻慢位居上位的大人,轻侮圣人之言。”
启发思考:
孔子说,君子有三样敬畏的,小人则不懂敬畏。君子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敬畏心。君子知道害怕,小人啥都不怕;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
君子第一畏是“畏天命”。因为天命无常,天理规则不因个人而改变,人生祸福休咎需要顺应天命,君子修德就不可不“知天命”“畏天命”。君子的一举一动,如同头顶三尺有神在,心有敬畏,不敢造次。
而小人冥顽无知,不知道天理为何物,恣情纵欲,无所不为,不知天理之可畏。例如,简单的一件事,例如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有的人不守交通规则,敢在高速公路上倒车,甚至逆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害怕。
君子第二畏是“畏大人”。本章中的“大人”是地位尊显的“人”。孔子是严格遵守周朝礼制的典范,“大人”是礼制所规定的尊贵者,大多是周朝氏族贵族的后裔,拥有高贵的血统,享有特殊的礼遇。“畏大人”的内涵就是遵从周礼。此外,由于“大人”都是在大位者,掌握生杀予夺大权,他们随时可以动用刑杀手段来镇压异己者,因此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理解,“大人”也不可不敬畏。
“小人”有时候心里会看不上“大人”,可能还在想:我要是去干,肯定比他强!孔子前面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指对别人的职位有敬畏,站在外面看,不是置身其中,自己就不妄做评论。
君子第三畏是“畏圣人之言”。圣人是古代帝王先贤,他们道德高尚,智慧超人,令人景仰。圣人之言,具体就是三代圣王所说的话。他们的话里有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有治理天下的道理,有指导人生的至理名言,修德君子不可不遵从和敬畏。
有时候听人说:“别总讲些大道理!”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轻视的意思,小人所说的“大道理”是贬低的意思。他们认为,那些大道理就是心灵鸡汤,似乎谁都知道,却没什么用!这就是孔子批评的“侮圣人之言”。而真正的君子修养,知行合一才算知道,就是从认真践行大道理开始。
君子三畏中,“畏天命”是基础,我们再对此略微深入探讨一下。
敬畏天命,是殷周以来的传统观念,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商王盘庚在动员部众迁都时提出的理由就是“恪谨天命”;周武王在讨伐商纣誓师大会上打出的旗号则是“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周初分封诸侯,康叔受封于卫,周公也殷殷告诫他要“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孔子继承了殷周以来敬畏天命的传统观念,“畏”含有“敬”的意思,不过还是稍有区别,“畏”是一种被动的本能反应,“敬”则是一种主动的理性姿态。而且,他所强调的“畏天命”是建立在“知天命”基础之上的。小人之所以不敬畏天命,就是因为他们“不知天命”。他在《尧曰篇》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知天命”是认知基础,“畏天命”是认知结果。只有“知天命”,才能“畏天命”,进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遵从和顺应天命。
我们知道,孔子大约是在五十岁前后达到“知天命”的人生境界的。在现实生活中,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时代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他对命运问题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天命不可违,命理不可知,因此天命不可不畏。可见,他把“畏天命”作为君子修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将这种观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借鉴和践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