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印象里,外公是一个温和、朴实、话不怎么多的老头,对人也总是笑呵呵的。
外婆却是一个火急火燎暴脾气的老太太。外婆做事总是风风火火的,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被外婆打理的井井有条,外婆则看不惯外公慢吞吞的样子。
母亲说,外公活一辈子,也被外婆骂了一辈子。
小舅成家后两位老人就一直住在乡下的老房子里,他们的身体也都健朗,母亲和小舅多次要求他们来城里一起生活,可每次都被外婆拒绝了。她说,城里她和外公住不惯,再说,大半辈子的亲戚朋友都在这里了,她和外公不想到老了再挪地方,让小舅安心过自己的,不用挂念他们,耐不住他们的坚持,小舅只好作罢。
我还在家时,闲暇时会回去看望他们,老屋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杨树,据说,那是外公外婆结婚时种下的,应该有四五十年了,树干很粗,他伸长的枝叶几乎遮蔽了大半个院子,每当风起时,就会吹起一波又一波的绿浪,在一排排灰白的平房里,映出一片生机。
每次我进门就能看到外公带着眼镜坐在树荫下看书,见我来了,便会放下手中的书,冲我温温一笑,这时,外婆就会从屋里跑出来,一边热切的拉着我进屋,一边絮絮叨叨地数落外公,‘你说你这个老头子,你就不会说句话,还不赶紧过来’。外公就笑呵呵的不吭声,不争辩,也不反驳。
有时我会想,外公外婆这两种迥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本应该是磕磕绊绊,争吵不断的,但因为外公的包容,在一起又显得那样自然和谐。他们携手走过四五十年的光阴,在平淡的岁月里,以一棵树的姿态从容生长,相互扶持,相互依偎。他们最初的感情已经成为对方生命中融入骨血的亲情,这是世间最珍贵的。
后来,我再去外婆家时,已听不到外婆急忙的脚步声了,外婆病了,在病魔的侵袭下,外婆已很难再站起来走动。我跟她说说话,也很难再听到过去中气十足的回应声了。
疼痛的折磨使外婆的身体越来越差,外公看起来也更苍老了,他的头发也花白得再难找到一根黑发,日渐虚弱的外婆,最终还是去了。直到外婆离去的那天,她在弥留之际,握着她儿女的手,挤出细弱的声音“娘这一辈子能看到你们一个个都成家立业,早就知足啦,就是今儿,我也不怕,可你说我这走了,我那老头子可怎么办。你们可一定要好好照顾你爹。”说罢,外婆的目光久久的凝视在外公身上,我们都知道那是外婆最不舍最放心不下的人。
外婆去世后,外公变得更沉默寡言,身体也大不如前了,有时他坐在窗前,盯着那棵树,一坐就是一下午,后来,外公的精神就出了问题,我总认为外婆走了后带走了外公的灵魂。外公变得很恍惚,迟钝,有时还会出现幻觉,对着早已不存在空气里的外婆说话,说着说着就哽咽了起来,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在本该安享幸福的年纪里,丧失了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他苍老的面容上,流露出了那样的悲伤。我能感受到,那是一种深深的悲凉。
再后来,小舅把外公接到城里来与自己同住,这次,外公没有拒绝,他大概是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也许是舍不下小舅。
最近几年,外公的情况好多了,但他说他总能听到外婆在叫他,他想回去看看。
回去那天,我随母亲一起去了,很远就看到院子里的那棵杨树,依旧生机勃勃,绿浪翻滚,和从前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变。
打开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我们都不禁触景伤情,眼镜慢慢地湿润了。外公拨开杂草,蹒跚的向里走去,停在了那棵树下,浑浊的双眼忽明忽灭地,外公颤抖着伸出手,想摸摸树干,却又在半空中收了回来,我们都知道,那是外公难以言说,不能触及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