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笛福《摩尔•弗兰德斯》、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菲尔丁《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斯特恩《项迪传》《感伤旅行》、鲍斯韦尔《约翰逊传》、约翰逊《诗人传》、吉本《生平与写作回忆》、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勃特勒《众生之路》、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花园》、查尔斯•兰姆、哈慈里特《席间闲谈》(尤其是其中的《初识诗人》)、萨克雷《名利场》、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乔治•伊利奥特《米罗马区》、特罗洛普《尤斯达斯的砖石》、梅瑞狄斯《利己主义者》
英国诗选:
帕尔格雷夫《英诗精华》《牛津版英国诗选》、杰拉德•巴莱特《英国短诗精华》
欧洲大陆文学: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蒙田《蒙田散文集》、歌德《威廉•迈斯特》、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杜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法国文学:
拉菲德夫人《克莱芙王妃》、普雷沃《曼侬•莱斯科》、伏尔泰《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卢梭《忏悔录》、巴尔扎克《高老头》、斯丹达尔《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本杰明•贡斯当《阿道尔夫》、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安纳托•法朗士《宝石箱》、马塞•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美国文学:
阿特穆斯•华特《海伦的娃娃》、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霍桑《红字》、梭罗《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爱默生《英国人的性格》、爱伦坡《金甲虫》、亨利•詹姆斯《专使》《一个美国人》、梅尔维尔《白鲸》、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帕克曼《俄勒冈小说》、艾米丽•狄更生《选集》、惠特曼《草叶集》
毛姆的推荐书单,和现在的很多书单或是推荐不同,没有功利性也就更现实。
好些大部头的书,看到厚重的书页都有些却步。书单里的好些书其实不要说看了,甚至 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偶尔看到看过的书被提及,还有种小民与大家兴趣相似的荣耀感。
如毛姆所说,学者推荐的书目,如果不能引起自己的兴趣就没有多少味道。就同生硬而不感兴趣的专业书籍,硬着头皮也是嚼蜡一般,喜欢的小书就是熬夜也要看完,管他黑夜到晨光。
因为电子书的大举入侵加上扣门本性,买书偏向于看完的觉得值得收藏的。不同于之前看到网上的大折活动胡乱加入购物车,为凑数额买回一些不喜欢,不需要的书。
看书摘抄记录是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决定,虽然书页上的字有点丑得不忍直视。不过看着小箱子里慢慢堆积的笔记本,总是满满成就感。隔段时间翻开笔记本看着当时摘录的文字段落或者当时写下的感受,觉得幼稚又好笑。
看书是缘分,有的书看过了记忆模糊了,它又会重新到来让我再从头看过。不习惯跳读,总是一个字一个字从头到尾看过。不太喜欢的字看过了好象也就只是看过而已。
别人的习惯我不适用,我的方法别人也不见得喜欢。还是都按自己的喜好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