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学校工作的部分心理健康教师会和我有一样的体会:
“我学习过很多的心理学知识,每年也会参与专业培训,可是,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时,我仍旧无法解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不可忽略,也不可低估:
(一)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许多只能用于处理一些一般性问题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对于提升自我确实有很多帮助,对于帮助别人,确实还欠缺火候。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们对综合去使用一些方法缺乏系统性的学习
一些心理疗法的综合使用,我们在学习中并没有学到,而且我们也并没有这个专业素养和能力去解决它。即便我们在后来的学习中,可能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知名的心理学工作者以及他们的重要方法,但是,对于如何去运用,如何举一反三,我们还是迷茫的。
另一方面,和西方学校心理学强调心理发展与教育这一宗旨不太一样的是,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学校心理学工作机制,依旧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问题”阶段
虽然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都知道,心理学的基本助人方法是“助人自助”,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激活来访者的自知意识、自我反思意识等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接触到的咨询案例,通常已经很严重了。他们无法通过激活来访者的自知意识、自我反思意识来解决问题。比如,这个孩子平时一直受到非常大的创伤,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并转介至心理健康教师的时候,可能这个创伤已经留下了很久的印记,甚至是不可逆的。面对这类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去调节,难以去对他进行一个根本上的转变。
(二)现代社会追求“短、平、快”的思想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追求“”存在一定冲突
由于许多人对心理行业并不了解,以为“一次咨询就能解决心理问题”。殊不知,这是一种极其不合理的观点。
首先,心理问题形成的过程是累积的,因此解决它的过程也一定是累积的
许多心理问题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它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和泛化逐步形成的。
其次,心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脱离现实环境讨论单一心理问题的形成,基本上是空谈
许多心理问题,究其成因,都来自于家庭、社会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在分析心理问题时,不能离开它的环境去分析。因此,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时,也不能脱离它的环境去解决。毕竟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室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在那些出现问题的环境是持久的。
难道真的只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自己的能力问题吗?
其实,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能力问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其实也有很多的苦衷
(一)心理健康课不受重视,心理健康教师自然在学校中成为了边缘人物
心理健康教师与其他学科类的教师完全不同。仅仅从心理健康课这一个方面而言,他们就面临着三大挑战:
1.在“以考试为中心”的体系下,这类课程并不怎么受重视,老师也好,学校也好,甚至是学生都不见得重视。
2.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基本上是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课程的设置,缺少固定教材,可参考的范围实在是少之又少。有些教材也不太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心理健康课以活动类为主,不能用其他学科的教学环节照搬照抄,如果完整的上完一节活动型的心理健康课,经常会超时。而如果压缩课程内容使其教学环节完整,则又会出现“课程时间短了,学生分享环节完全没有进行”的情况。
而从学校心理咨询而言,他们的挑战就更多了:
1.学校中各种事物繁多,很多都推给了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都变得很有限。
2.学校心理咨询会冲击学生上课学习的时间,如无严重到一定程度,班主任、科任老师,甚至学生家长都不会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占用课堂学习时间来进行心理咨询或辅导。
解决方法——持续督导,不断精进
虽然,以上都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但是,我一直记着韦老师在学校心理学中一直讲到的“三位一体”——讲解、体验、分享。并通过学习韦老师的课程,掌握了学校心理学的工作方法,掌握了许多心理技术,并在自己的课堂中加以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可是,作为一名心理老师,只做到“事上练”是远远不够的,我还缺乏历练,缺乏磨炼。只是一个人孤军奋斗,永远也只能停留在基础的阶段,获得提高自然也是很慢很慢的事情。所以,我要踏下心来,接受韦老师的“捶打”,修正自我,做一个更完善的自我。
昨天,许多老师都连夜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我也一样,写了很多很多。当然,我也按照韦老师的要求开了微店。从中,我能明白韦老师的良苦用心。他想让我们走出舒适圈,在个人成长、社会担当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完成韦老师的作业,更要努力走出舒适圈,克服眼前的困难,将心理学知识发挥出更多效能。
韦老师的愿景,也是每一位小渡的愿景: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
希望每一位小渡,都能在持续的督导中不断精进,不仅仅要向着渡老师的方向去努力,更要立志于帮助更多的人,让整个社会因为心理学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