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翻译为什么是Peking 北平历史

孩子问我为什么是Peking而不是Beijing。我一时没回答上来。她问是不是因为北京原来叫北平。我觉得有道理。

但实际上是这样。在20世纪初,中国主要使用威妥玛式拼音法来拼写地名,而“Peking”就是这种拼音法下的结果。北京在威妥玛拼音里是Pei-ching,,但在邮政式拼音里,北京是Peking。

威妥玛式拼音法是由英国人威妥玛在19世纪创立的,它利用送气符号来表示送气的声母,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但并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因此,“Peking”作为北京的拼音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许多地名和机构名称中。

另外,我又去查了下北京的历史。

北平,是北京的旧称之一。“北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燕国置右北平郡。西晋时,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是北平作为一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行政区划中。1368年(明洪武元年)9月12日,大都易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后于1403年(明永乐元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此为今名之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简称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设于北平市同时更名为北京市。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 

看了本书里面有个词“借路拿贼”,查了一下这个词。借路拿贼是一个典故。

“借路拿贼”是战国策所说的”假道阀虢”,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 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 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立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 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吧?献公依计而行。

虞公得到良马美壁,高兴得嘴都合不扰。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到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