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次是大学的时候,当时只是为了了解迟子建的作品,没有很多感悟。后来有头部主播推荐这本书,很多自媒体也开始发这本书的书评,最近哈尔滨旅游爆火,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达斡尔族等又引来一波热搜,让我又回想起了这本书。于是再次翻出这本书,细细品读,或许是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或许是心境的改变,再次阅读,自己也有了不同的感悟。这本书是一位90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用着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她与她的民族的故事。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读着这本书,仿佛自己也融化在那额尔古纳河右岸,与驯鹿相依为命,自己也生活在了鄂温克民族的故事之中。书中描写了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中俄边界、与驯鹿相依为生、风葬、鹿铃、白桦树、兽皮、萨满的跳神,这个故事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百年的历史。百年里,这个部落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天灾、瘟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以及现代文明的侵扰……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在大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书,借“我”的口,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叙述了一部鄂温克民族的史诗。深居森林中的鄂温克人,经历了从清末到新世纪的历史巨变。故事叙述了鄂温克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最后,几乎都走了,剩下一个九旬老太、孙子、驯鹿,还有比他们都老的火,字里行间里勾勒出一个民族的百年兴衰。一切是那么简单淳朴、美好温馨。他们与自然融合得那么和谐美好,远离世俗凡尘的喧嚣,享受着自然的乐趣。生活在森林里,过着与人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有虔诚的祖鲁神,有驯鹿,有迁徙,有额尔古纳河周围数不清的没名字的河流。在鄂温克民族的沧桑故事里,述说了他们与大自然的草、木、石、兽平等的生存权利。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阴里握紧了自然的手,与大自然一起去感受生命的变化,感受“众生平等”。这是基于对天地和谐的期望,是对精神灵魂归属的寻求。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她是一个悲情的女人。少数民族人身上有着巨大的包容和温暖,如作者所说,大自然向他们敞开了美好而和谐的一面,也给了他们严酷而凄清的一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与无奈。特别喜欢作者迟子建说的一句话:“如果说山峦给予我的是勇气和激情,那么大海赋予我的则是宽容的心态和收敛的诗情。”小说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爱人也要宽恕人,只有爱和宽容,才能让你的心灵得到永恒的救赎。小说中陈述了人物平静质朴的生活方式,纯洁简单的爱恨情仇,静静流淌的河水,丰腴美好的绿茵之地。小说优美的语言犹如一泓清澈的山泉,一遍遍洗涤着读者的心灵。书中没有繁冗的道理陈述,文却以诗意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描述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其中蕴涵着爱情、友情、亲情,它们掺杂、交织在一起,让人类最美好、最淳朴的情感凸显出来。他们的爱恨皆刻骨铭心,敢爱敢恨中,挣脱了命运的束缚;而一次次生死离别又道尽了感情的沧桑、命运的无常。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遥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的传奇故事所具有的民族震撼,还有对一百多年来,鄂温克人的历史变迁的沧桑感。在作品里,生命的消逝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林克被闪电夺走生命,拉吉达死于严寒,瓦罗加在与熊搏斗中死去……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死亡,重复着喜悦与悲伤,痛楚会转化成温暖,心中又升起了希望。
读后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有的时候总是后知后觉的。 就像我早在8月13号就读完了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到今天10月29号才想起写读后感。...
- 这本书我是用了两天读完的,上个月上旬的一个半天读了整本书的三分之一,之后的忙碌让我暂时将这本书搁置在了桌面一角,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