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事跟我吐槽,她最闹心的就是每个周末出去玩,讨论半天也走不出门,很多时候都是拖来拖去,拖到中午以后才出门,在外面吃个午饭就没多少时间玩了。我问她为什么不提前安排好出行,她说因为孩子完成作业时间不一定,没法提前安排。
我觉得这个同事在做事的计划性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这导致孩子也没有任何计划性,今天具体讲一讲怎么提高孩子做事的计划性。
首先,计划提高效率。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做事情都是要先有计划,再按照计划去完成,计划可能没有按时完成、也可能出现突发情况,但是绝不能没有,走一步算一步的情况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没有任何效率可言。
计划就是目标,有计划就是有目标,有目标才会有效率。就像我这位同事的周末安排,首先要安排的计划是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周五晚上、周六上午、周日下午、周日晚上,先写作业也可以、先玩后写作业也没问题,只要计划好按照计划进行就可以了,然后再计划好出去玩的时间和地点,例如周日要去动物园玩或者周六去植物园玩。孩子如果作业没写完就会影响出去玩,有了指定的玩的目标,孩子为了目标就会提高写作业的效率。
第二,计划提高责任感。
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前面的计划,就会影响下一步的计划,从而影响接下来的所有计划,孩子自己的安排没有完成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安排,完成计划的过程能够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和家庭凝聚力。
计划就是要求,没计划就是没要求,家长可以让孩子负责监督计划的流程,从而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责任感。例如,周六下午三点半一家人要去看电影,家长可以先教会孩子自己做好时间安排的计划,三点半的电影,三点钟就要出发了,那么如果午睡就要在两点半之前起床,睡一个半小时的话一点钟就要睡觉了,那么吃饭时间必须在十二点半之前,以此类推,然后把计划的监督工作交给孩子,我们这个时间段该干什么了?如果十二点半妈妈还没有把饭做好,孩子就要提醒妈妈,我们的计划要抓紧了,否则会影响到看电影的计划,这样孩子的责任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第三,计划提高成功率。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成功也永远是属于有准备的人。计划就是准备的前提,有了计划就有了事件实施的前提,计划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计划做的越仔细越详尽,失败率就会越低,成功率自然就会越高。
德国人的计划性非常强,甚至可以到了强迫症的地步。如果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周末想出去玩。”妈妈不会直接说“好”或者“不好”,她会问孩子:你的计划是什么?你想去什么地方?跟谁一起去?怎么去?需要带什么东西去?到了那里要玩什么?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妈妈就会对他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计划。”
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可取的,当孩子想要做什么事情时,也就是家长可以锻炼孩子的计划能力的时候了,家长不要马上就去安排各种事宜,而是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安排。例如孩子过生日想要请小朋友聚一聚,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安排计划,制作请柬、邀请名单、确定时间、去哪里玩、都玩什么、在哪吃饭等等,这属于孩子自己的活动,他们也会愿意思考和操作。
第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家长教孩子自己做自己的计划,最好能落实到笔头,本身口头的计划也很难理解和落实,说过了就是飘过了,落实的时候得先想起来才能去跟踪,想起来又很难,做笔头计划就完全不用担心,也不用怕各方面的计划有交叉。
我们在工作中做事情肯定不是想起来做什么才去做什么,而是把应该做的事情写在本子上,想起一件写一件,做完一件划掉一件,除非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孩子更是要这样,他们思维非常跳跃,一会想干这个、一会想干那个,很难一板一眼地按部就班,所以笔头计划就更必不可少了,一学期的整体学习计划有没有做?月计划、周计划有没有做?甚至今天的各科作业都记下来没有?笔头计划不但有对照的作用还有留档的作用,一旦后续有想不起来的事情,还可以有书面记录可以查找。
第五,适当惩戒。
制订计划是用来按照计划完成的,如果列出计划却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根本就没想按照计划去做,最后的结果一定要孩子来承担,适当的惩戒有利于提高计划的实行度。
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是培养孩子计划性中最大的拦路虎。每天的计划都是九点之前做完作业,但是孩子却从来没有实现过,没有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也得不到任何惩罚,该怎么样还怎么样,那么计划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惩戒力度要掌握火候,既能让孩子知道错了,又不能让他产生逆反心理,惩戒的力度也要依据孩子犯错的大小而定,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可以让他事前自己选择惩罚办法,而且要一本正经地与孩子约谈,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例如,为了明天早上可以正常起床,今天九点半必须要睡觉,如果没有完成作业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孩子自己想不出来,家长可以适当提醒,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这周末就不能出去玩了或者做不完也要按时去睡觉,第二天就要接受老师的批评等等,一旦孩子答应了就要信守承诺、严格执行,孩子对家长的耐心和决心是在不断试探的,下不为例也是一次之后还有一次,家长的坚决就是孩子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