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被刺耳的闹铃拽出梦乡,来不及贪恋被窝的余温,匆匆洗漱后便往学校赶。操场上早已飘来其他班级的朗朗书声,唯独我负责的班级,只稀稀拉拉来了四五个人——即便反复叮嘱,早起这件事,他们总也做不到。
跑步指令一落,队伍里立刻响起熙攘的吵闹,有人偷偷往队尾缩,有人慢悠悠落在后面,整条队伍拉得像被拉长的影子。这些细碎的混乱,一笔一画写满了我的无奈。
早读课更像一场静默的考验,教室安静得比自习课还要压抑。学生的问题接踵而至,刚解决完一个,下一个又冒出来,连喘口气的间隙都少得可怜。有个孩子总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家长满脸无奈,我更是束手无策;还有人读书时嘴唇都不碰一下,不会学也不想学;吃饭排队歪歪扭扭,好几个人宁愿留在教室也不去食堂;值日生忘了扫地,地面还留着前一天的痕迹……这些琐碎像细密的网,裹得人喘不过气,让我觉得每天的工作都像一场煎熬。至于“美好”,那更是遥远得像别人的故事。
晚饭后值完班,我刚走进教室,正纠结该备课还是写简书,目光忽然落在了学生的作文本上——还是先改作文吧,这可不是件轻松事。
翻开王怡晴的本子,发现她仿照了我下午讲的例文结构来写,不算出彩,却也稳稳达到了合格线。可当我翻开徐晨奥的作文时,瞬间眼前一亮,像意外撞见了藏在角落里的星光。我简直不敢相信,他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以春夏秋冬为序,环境描写生动得像能让人摸到风的温度,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片段式的事例又精准戳中主题。我忍不住快步走到他身边:“这篇作文是你自己写的吗?”他点点头,我又追问:“真的是原创?没抄作文书?”他急得涨红了脸,指着同桌:“绝对是原创!不信你问他!”那一刻,惊喜像小烟花在心里炸开——这篇作文稍作修改,甚至能投稿了,这样的文笔,我是真的爱了。
越往下改,心情越轻快。下午我只用了短短几十分钟解析题目、梳理写作思路,还放了三篇例文,逐字逐句讲清结构和写法,结束后立刻拔了U盘,就怕他们直接抄袭。可从批改结果来看,他们是真的听进去了:有人仿照例文的框架,写了自己的真实经历;有人的文字里藏着细腻的心思,语言美得让人心软。原来他们都在悄悄努力,而这些努力的痕迹,藏在每一个句子里。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在写景时好像有天生的灵气,笔下的风景带着诗意,读着读着,我忽然明白——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美好啊。我抱着作文本,慢慢批阅,第一次觉得,改作业也是件享受的事。
晚上回到家,车刚停稳,儿子就像小炮弹一样冲过来,紧紧抱着我的腿,仰着小脸,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语气里满是雀跃:“妈妈,你终于回来啦!”
走上楼,家里灯火通明,却没看见女儿的身影。没过一会儿,她像个小精灵似的从书房跑出来,笑着说:“妈妈,我刚去读书啦!”我揉了揉她的头发:“去吧,妈妈等你打卡。”我知道,只有跟我说一声,她才能安心继续读下去。
我坐在沙发上,静静看着两个孩子的身影,慢慢打开手机,点开简书——今天这些藏在琐碎里的美好,我一定要好好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