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自我的回归》读书笔记,第二章第四节:挣扎中的自我
第一眼看到“挣扎中的自我”这个节标题,我内心是有被触动到的(尽管这两个“挣扎”有区别),这似乎说的就是上学期中的我,挣扎中的我,一面对沉默课堂、麻木学生的恐惧,一面又极其渴望让学生学些东西、能在课堂中得到回应······好在没有被挣扎撂倒,因为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因为我们小小的读书会,因为师门研讨会,最终我找到了恐惧的根源(其实来源于自身),当敞开心扉,直面恐惧,堵在我与学生中的那扇高墙消失了,我找到自身认同、重获新生。(这算是题外话,但是一定找时间把这些再整理出来)。
在今天,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真诚理想、纯碎追求的大学青年教师常常被人视为可笑。觉得他们充满着浪漫主义或不切实际的迂腐。这里让我不经想起我的导师大侠,她就是那种热衷于学术、爱读书的、不计名利的、埋头做学问的人,她不在乎那些职称、名利,她就像民国画风里走出的一股清流。现在大学里的自我沉迷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精神虚无主义在蔓延,并逐渐渗透进很多年轻学者的心灵。“经济的‘空无’使得真诚向学的年轻学者的研究成为一个风险非常大的选择”;“学术的官僚化制度迫使年轻的大学教师屈从于各种于各种管理”,大学要年轻学者多出结果,快出成果,让他们无心留恋于某个研究之中;学术共同体异化为学术山头,学术研究割裂为学术圈子。年轻学者则要通过各种努力挤进某些学术圈子,而很多有想法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年轻人则被边缘化,学阀的控制使得学术的成功不再是完全是努力和才干的作用。这些算是外面条件的艰难,但是学术精神、学术理想、学术传统的失落更令人担忧。年轻的学者在大学里并没有接受关于学术研究的精神训练,也没有做好选择某种研究的心理、思想准备,甚至没有得到有效的学术规范的领导,当他们开始进入学术研究时,就很容易被某种流行的研究风气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