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有好多面馆,但我只尝试个几家,味道都不错。吃得最多的就是家门口那家绿杨馄饨店。绿杨馄饨店是苏州北局里的连锁店,在苏州郊区六县一市中各乡镇都有这样的店。他们遵循继承百年老店的精神,在烹饪上决不懈怠,不然牌子就会做塌。因此弄到这块牌子,必须通过严格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营业。
开店容易守店难。金杯银杯,不如食客口碑!还好,绿杨店生意不错,一晃开了10多年,那个眼镜师夫唱妇随,通过努力,几经改造,也算是名店了。生意做风生水起。
今天上午,文友杨新宝来到我家小坐。到了吃饭时分,他说,谭老师,我要请你吃碗面,据说那里有家新开面店,味道挺好。就在老派出所东,工商银行西。哦,知道,好像那天路过看见过,是有一家新开面店。杨兄又说,还有三位大姐,说大姐,其中一位已80多岁,其中两位70多岁。杨兄与她们打成一片,天天可见面,日日有话谈。老人们聚在一起,有扯不完的话题,有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身边故事。所以杨兄为了答谢她们之间的友情关爱,答应她们面店小酌小聚,用一碗面的客请,了却这个心愿。
杨兄是个实在人,他家住在繁华街道建设银行旁边。早年退休后,喜欢看看书,写写评论文章。他写的评论文章常在姑苏晚报上发表,我们几位文友称他为评论专家!
自从去年五月开始,我学会了写简书,到目前为止,共写了30多万文字,近三百多篇文章。他对我的文章都作有评论,他做事认真,用一颗赤诚的心给文友点评,这是在我文友中不多见的。他用精美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每篇评论深思熟虑,妙语连珠,耗用时间一直在一两个小时。有了他长达300至500字的评论,对我的文章可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或者说给文字添加了浓重的色彩。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点,杨兄基本都能做到。哦,话题又扯远了,但这一点必须写进去,因为杨兄请吃的双交面,那味道现在仍齿留芳香,回味无穷啊!
回想去年,我写了一篇《轮船码头》,王德宝先生在朋友圈转发了,结果杨兄立即进行评论,我看到后拍案叫绝!这木易老杨是谁呀?看文笔,看内容,应该是一位附近的文友,而且是同龄人。他对轮船码头如此熟悉,如此清楚,如此关注,这说明就是身边人,而且是一位有思想的人!
过几天后就知道是杨小杨(杨新宝)。这位老兄我老早就熟悉,只不过很少交往。10多年经理发师曹雪荣介绍,还为他写过一幅字呢?装框后拿了他一百元工本费。哈哈……原来就是杨小杨!这个时候他去了省城南京女儿家。
今天他要请我吃面,我有点不好意思,或者说不舍得家中美食。因为老伴刚杀了一只草鸡,是昨天福山生态园朋友送的。我叫杨兄在我家吃饭,可是他执意要去吃面。他说与三位大姐说好了,不然要失信用的。
好好……既然他已定格,那就随他同去。我叫他坐上我的车,几分钟后就接到了三位大姐,再驱车去了那家面店。我们各自吃啥各自点啥,我要了碗醺鱼加鸭腿双交面,坐在凉风习习的中好惬意,静候面条跃上桌面。
不多时间,一碗碗香气四溢的面条由服务员笑盈盈地端到你的面前,哟,那一大块醺鱼,色香味俱全,看看心也醉了,那一大只鸭腿,不吃也饱了。但秀色可餐,不吃就浪费了!那必须慢慢下咽,细细品尝。有嚼劲的美食人人喜欢!咦,这家面店果然名不虚传,出手不凡,落落大方!能有这样的数量,这样的质量,平生吃了数十年面,还第一次见到。由此,我对这家面店,蓦然间,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感慨和敬意!同样间,面店与面店为什么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看来一碗面的利润空间人们可想而知……
我想,他们是薄利多销啊,或者说是质量是生命,吃客是皇上!在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时,一位位食客络绎不绝从大门里进来,试想,这些人熟门熟路,都是该店的老生意回头客啊!
吃上一碗面,意义深远,杨兄风趣地说,老年人经常吃面,易消化,有益身心健康。还有说法,面是“长寿乐”,长长的面条意味着健康长寿!哈哈……吃面可长寿,不妨朋友们可一试,我说,朋友们只要有好的食欲,能一下子吃掉一碗扎扎实实,滿滿的面条,你的身体一定棒棒的啊!一定可把老虎打得逃之夭夭……!
2019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