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有一个网友给我留言。
我最近特别沉迷发麻麻直播里周末的邮件环节,于是乎我也效仿一下,之后如果我遇到自认为需要回答篇幅较长的问题,也就放出来好了。万一哪个人正好想要讨论类似的问题,也算是能在这里看到一点相同或者不同的意见。
留言是这样的。
然然好,国内应该已经比较晚了,不知道你下班了没。这次我想跟你讨论一种人,先讲个故事。有个人很喜欢吃巧克力,梦想是天天吃巧克力。某天他觉得身体不舒服,就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不要吃巧克力啦,吃多了体脂率太高,容易肥胖。于是他跟他妈妈订了个规矩,他妈妈把他的巧克力藏起来,他每天锻炼减肥。弄了大半年,体脂率降下来了,他身体也变得很健壮,这个时候他妈妈又把他的巧克力给他,他眉头一皱,这东西真不健康,我还是吃沙拉吧!你怎么看这样的情况呢?吃巧克力是他的目标与梦想,而当他通过锻炼这个手段成为能吃巧克力的人之后,他变得讨厌巧克力。而这种状况是否是人类追寻目标的普遍情况呢?通过某种“反向”的手段(比如克制)来达到某种目标,其结果是养成了“反向”的习惯,而最终南辕北辙。就像罗素对人的划分,一种是农夫,一种是猎人。农夫为了秋天的收获可以春天吃很少,然而却逐步养成了吃很少的习惯,到最后能囤积一大屋子粮食的时候,也没了吃东西的兴趣。
这个网友上次就问过我一个角度刁钻的问题,我一直搁置到都快忘了,都还没回答。最近我除了沉迷发麻麻之外,看的东西也有是又多又杂。很多东西想不通,就到处翻资料,以至于又一次决定弃坑《魔兽世界》,就这样都还有好几次错过了上床睡觉的时间。
讲道理,人真的是知道的太少了,但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却是千千万万。为了缓解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事件时的焦虑心情,就只能不停地学下去……有时候放松的时候脑袋放空,觉得活着还真特么累……而且累死累活,还是没钱没女人。
二、
言归正传,这个网友提的问题,大概就是一种“忘了初心”,或者是“初心已变”的情况。对此我自己正好有过类似的体会。
我当初想要学习美术的原因,其实就是想从事有关动画和游戏的工作。然而我拼了老命终于从一个理科生变成了艺术生之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某个国际知名的动画片,我的梦想很轻易地就完成了……于是我跟我老大说,有机会带我做游戏吧。半年之后,老大带我做了一个AAA级的游戏,我的梦想又一次轻易的完成了……我跟老大说,咱公司有电影项目吗?有机会带我做一下呗。第二年,老大带我做了一个好莱坞的电影项目,然后我就想不出别的梦想了……
我在电影院大荧幕上看着自己的作品时,的确是非常开心。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也确实有一个声音,就是干这个工作似乎没什么意思了。之后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上班也渐渐变得懒散,进入了混日子的状态。最后的情况说起来很令我惭愧,就是我做过的游戏我真的都没玩过。
我这个状态跟很多人说过,朋友们的安慰无非是,“所以讲不要把兴趣当成工作啊!兴趣都没了!”或者是,“不过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别太上纲上线了,拿了钱什么都是好的。”虽然我装作他们说得很对的样子,但我的内心特别清楚,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偶然机会,我看到了《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的讲师本·哈沙克教授的经历。
本·沙哈尔是一个以色列人,他从小练习打壁球,并以成为以色列壁球冠军为目标。为了获得壁球冠军,他必须控制身材,于是他不能吃汉堡。但是他其实特别喜欢吃汉堡,所以他就立了一个志,等他得到壁球冠军的时候,他一口气要吃四个汉堡。
在沙哈尔18岁的时候,他真的成为了壁球冠军。可是当他到汉堡店买了四个汉堡,面对那四个汉堡时候,他似乎并没有特别开心的感觉。同时,那个壁球冠军给他带来的幸福感也没有持续多久。
于是,沙哈尔后来励志研究幸福感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后搞了一个积极心理学,他总结的很多思想跟孔子的“仁”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有劲。
三、
至少从这以上的这些事情,我可以给出我的一个判断,就是“通过某种‘反向’的手段(比如克制)来达到某种目标,其结果是养成了‘反向’的习惯”,这种现象应该算一个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当事人发现了之前的生活状态并不如之后的生活状态给自己的幸福感多,所以才会选择放弃。像罗素说的农夫,我没考证他具体到底说的是什么。不过以我的理解,农夫发现囤积粮食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还可以用粮食去换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他才放弃了对吃的追求。
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种能力。幸福的能力,是一种感知力。同时,幸福的反面也不是不幸,而是麻木。造成我们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产生不幸感受的,其实是我们对幸福理解出了问题。
以目前科学发展的结论来说,人类的自我其实可以分割成两个部分,一种是“体验自我”,一种是“叙事自我”,“叙事自我”是《未来简史》中的叫法,而在《思考,快与慢》中被称作“记忆自我”。
什么概念呢,就是你的“叙事自我”会对你经历过的一件事情做一个评价,同时,你的“体验自我”也会对这个事情做另一个评价。好比我跟我妈吵架,我的“体验自我”告诉我,我妈真特么XXX……而我的“叙事自我”告诉我,那是我妈妈啊!我爱我妈妈!而你最后具体会做出怎样的行动,是这两个自我商量出来的结果。
如果你在追求幸福的时候期望改变外界环境,那就是在试图优化“体验自我”的感受。然而现实很不幸,你永远都会有更好的体验,所以“体验自我”的感受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被满足的。于是,如果我们试图从改变外界环境来获得幸福,那就得不到持续长久的幸福,所以就可以看到有些创业者在创业超级成功之后,安不下心,还要连续创业。
四、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网友描述的现象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觉得是好的。
从“体验自我”的角度讲,他的体验确实变好了,生活质量更高了。而且同时从“叙事自我”的角度讲,他认为之前的生活状态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放弃了,并且还给自己找了理由,于是“叙事自我”的体验也确实变好了。
所以这位网友所说的“反向”,讲得肉麻一点,其实是他的努力让他接触到了幸福的真谛。他之所以在后来会排斥之前自己的追求,不过只是说服自己将幸福保持下去而已。
问题回答结束,最后说一些题外的。有些人觉得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让自己达到幸福才是正途,征服人生旅途的一座座高山,站在人生的顶峰。我并不是说这种追求怎么样不好不对。要知道,在征服人生高山的过程中,“体验自我”其实并不享受。加班加点,挑灯夜读,都是很痛苦的事情。能让你坚持下来的,说到底其实还是自己的“叙事自我”被满足。
于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体验自我”的感受不好,“叙事自我”同样感受不好,那就最好换个行动,因为那样下去只会让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而让“叙事自我”感到幸福,甚至还会让“体验自我”的感受更好,就会让人得到一种可以持续很久的幸福。创业者,苦行僧都是这样。
孔子倡导人们能由内而发地去做自己认为自己觉得对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仁”,其实就是在倡导人们做事情能以满足自己的“叙事自我”为首要目标。不过他也发现了这里面的问题,就是如果人认为做坏事是对的,那就很糟糕。所以同时他还强调了学习什么是对的的重要性。
差不多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