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一本书,书里面记述了很多名人的私生活,很能满足读者对于故事性以及八卦性的需求。而毛姆的文笔更是没得说,通篇写得精彩而有趣味,随处可见其幽默的个性,以及针砭时弊的文风。但当我读了一大半的时候,却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本适合现在越读的书。
当然,我接下来要说的,可能与毛姆本身在这个随笔集里所陈述的观点并不一致。毛姆认为,阅读应该以趣味作为基础,如果单从趣味性来看,这本书什么时候读都可以,它的趣味性已经达标了。但我觉得趣味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虽说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方式,想必我们也都不愿意像看热闹一样看书才对。如果我们连书里在写什么都不懂,又何谈享受和消遣?所以作为一个理工科思维的读者来说,我认为,在趣味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体系。
在阅读时形成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一领域,构建关于这一领域的框架,转而更好地理解一本书,以及更多同类书籍的内容。
毛姆之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畅读,我想,是因为他已经有了这种体系、这种资本,或者说是天生对于作品和世间事的敏感力。他能够一眼看穿作品的优劣,是否值得阅读,并能做出精准独到的评价。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东西,往往需要后天的积累和架构才能形成。
而从构架这种体系的方面来看,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却并不是一本随时随地可以去读的书。
在这本书里,毛姆介绍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我们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作者,了解一部作品,用批评家一样专业的眼光,去看待作品的优劣。但同时,当我们没有事先阅读这些被评论的书籍时,我们往往会不知所云。甚至会过早地对那些名著,形成先入为主的刻版印象,从而影响了自己的阅读。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剧透,不喜欢提前去看作品评论的原因。我们需要事先维持自己的原判,提炼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保持对于作品的新鲜感。而提前看评价这种事,往往会影响了思维正常运转的程序,继而影响我们对一部作品的真实体验。没有了这种真实体验做对照,我们也永远不会准确地找到,自己与那些专业评论人士之间的差距。
此外,很多评价确实有助于我们对作品进行筛选,大致去判断这部作品适不适合自己,有没有兴趣,但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没有任何一个评论家,能代替读者本身,看到书里全部的内容。
所以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本适合现在阅读的书籍,当然我指的是,当我们还没有看过里面评价的作品,或者对那些作品早已经失去印象的时候。相反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种非常好的工具书去阅读,用原著对照毛姆的评论,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毛姆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原著,同时也可以通过原著的对照,更好地了解毛姆。在这种一对一的双向阅读之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吃透这本书,同时吃透书里记述的原著。
到那时,我们也许就会知道,毛姆不是神,与任何评论家一样,他的评价,不能完全代替所有读者阅读的感受。而我们,始终保有对一本书、一本名著,独立地,不受任何观点所左右地,去进行评价和畅谈感受的权力。
阅读的目的各有不同,对应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这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只不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究竟是哪一类人,不要因为一个观点新奇就被吸引,从而走上一条并不适合自己的路。
所以,我暂时放下了这本书。但我相信,不久之后,我将会再度拿起。那时,我将遇到一个更好的它,和更好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