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安东尼奥尼与“时尚”二字扯到一起,许多人会立刻想到《放大》。这是安东尼奥尼第一部英语片,也是他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电影。观众借由主角,时尚摄影师Thomas之眼,一窥60年代“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的景象。“摇摆伦敦”的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伦敦的青年流行文化,除了时尚,也涉及到音乐、电影、电视等领域,著名的“海盗电台”也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在理查德·柯蒂斯执导的《海盗电台》里,时代背景为1966年——正是《放大》上映的那一年。
不过,《放大》里的时尚元素还是太英国味,安东尼奥尼电影与时尚的牵扯,也远远不止存在于《放大》这一部电影。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有哪些时尚元素?这些元素在电影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本人对时尚行业有何纠葛?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想要一探究竟的。
元素一:角色的职业属性
现代都市人内心的孤独和迷失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永恒的主题。在他的电影中,角色以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人士为主,而不是社会底层。如果我们关注一下主角们的职业,我们会发现,他们要么直接从事时尚行业,要么与时尚行业距离颇近。
在1955年上映的《女朋友》中,女主角Clelia是罗马一家时装店的经理,该时装店正要在都灵——Clelia的家乡——开设分店,整个故事,即发生在Clelia从罗马回到家乡,帮助开设时装店之后。可以说,在50年代的意大利,Clelia是一位成功的独立女性,事业有成且年轻靓丽。11年后上映的《放大》中,安东尼奥尼再次让主角,时尚摄影师Thomas置身于这个喧闹的、令无数人向往的行业,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它。
首先,《放大》是一部彩色片,与黑白片相比,彩色片在表现一个与服装、发型、妆容等息息相关的行业时无疑具备天然的优势。我们在《放大》中看到模特们化着浓重的彩色眼影、身披金色的流苏,Thomas的工作室同样色彩斑斓,粉色的羽毛扇和布景板,在影片中充当了重要的道具。其次,男主角Thomas已在时尚圈小有名气。他才华横溢,性格乖戾,对模特们颐指气使,也不止一次提醒试图要回照片的女子“我给大多数女孩拍照是要收钱的”。在电影的前20分钟集中表现了Thomas的工作状态,我们也从中看到60年代伦敦时尚行业的冰山一角。
除了直接从事时尚行业的Clelia和Thomas,安东尼奥尼的主角们的职业还包括电影明星(《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女主角Clara)、建筑师(《奇遇》男主角Sandro)、作家(《夜》男主角Giovanni)、股票经纪人(《蚀》男主角Piero)等等。艺术、表演、金融,由于这些行业更为“以貌取人”,从业者大多关注自己的外表与服饰,穿着得体优雅,自然也就增加了电影的时尚与养眼程度。
元素二:服饰
和很多导演一样,安东尼奥尼擅长通过人物的服饰、妆容、鞋包等,来传递一些不必言说的信息,例如暗示人物身份、情绪与心理的变化等。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以及她们的服饰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
1.服装:人物身份与阶级的差异
电影《奇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来看看此片中,两个主要女性角色Claudia和Anna的服装差异。
场景一:
Anna是外交官的女儿,在电影的开篇,她身穿一袭剪裁优美、腰身明显的白色丝裙走向她的父亲,与父亲商量出海游玩的事情。她的朋友Claudia,本片女主角,在一旁等她,身着黑色上衣和筒裙。
场景二:
在随之而来的出海情节中,Claudia的泳衣为黑色连体、无花纹的简洁款式,而Anna及其女伴的泳衣都是浅色带花边和花纹的比基尼款。上岸之后,Claudia换了一件不收腰的半袖条纹长裙,而Anna及其女伴都身着收腰无袖蓬蓬裙。
场景三:
Anna失踪后,Claudia与Anna的亲友相处时,在场的女眷仍然是典型的淑女装扮,而Claudia又换回了黑色上衣和筒裙的打扮。在上图的聚会场景中,Claudia显得格格不入,是一个局外人。
从以上三个场景中,我们不难从服装上看出Claudia和Anna等人在阶层上的差异。总体而言,Claudia的打扮更为中性和随意,而Anna和她的女伴们则是典型的60年代上流社会女子的穿着打扮。Anna与Claudia的阶级差异也能从肤色上看出来,Anna健康的深色皮肤是有闲阶级的象征,而Claudia皮肤白皙。片中曾有Anna将自己不合适的衣服送给Claudia的情节,似乎也暗示了Claudia家境不如Anna。
2.高跟鞋:游荡与迷失的女性
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女性角色时常处于一种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这正是安东尼奥尼心目中现代人迷茫物料的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她们游荡在不同的城市:《夜》中,Lidia游走在米兰的大街小巷;《蚀》中,Vittoria的游荡之地是罗马;而《红色沙漠》中,饱受精神困扰的Giuliana身处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城市拉文纳。伴随着她们的游走,高跟鞋也由此成为这些游荡的女性的化身。
以电影《夜》为例,当Lidia——由让娜·莫罗扮演的一位苦闷的妻子——在米兰各处游荡时,她总是穿着优雅得体,她已不再十分年轻,显露出不同于年轻女孩的性感成熟的魅力。安东尼奥尼喜欢从背后拍他的女主角们,于是我们看到了Lidia的脚步时而放缓,时而加快。安东尼奥尼不喜欢使用配乐,在大多数“游荡”的镜头中,我们能听到的,只有伴随着Lidia行走的优美节奏的鞋跟敲打在地上的声响,变换着节奏。不同于新海诚或昆汀·塔伦迪诺这样的“恋足癖”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并不经常出现足部特写,但他乐于让观众听见高跟鞋的敲打声。
在整部电影中,Lidia总是在不停地游走:只有在电影的结尾她才停了下来。在黎明的光线中,Lidia告诉丈夫她已不再爱他,她给丈夫读了一封充满爱意与热情的信,而丈夫甚至不记得那是自己写给Lidia的。电影就在此处结束,可以预见的爱情的消逝,身处情感关系的困境,却找不到困境的源头或出口,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男男女女,大抵如此。
元素三:安东尼奥尼与时尚的“纠葛”
在安东尼奥尼大放异彩的60年代,正式意大利时尚品牌迅速在全球扩张并逐渐扩大影响力的时代。在60年代之前,巴黎是毋庸置疑的时尚之都。从60年代起,意大利时尚品牌开始崛起,安东尼奥尼也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导演与时尚的“纠葛”也许并未直接呈现在电影中,但倘若不是他优质的时尚眼光与审美,影片中角色的外表魅力或许会多少打点折扣,因为安东尼奥尼会事无巨细地过问服装设计事宜。
据《奇遇》的服装设计师Adriana Berselli回忆,在电影开拍前,安东尼奥尼曾与她就角色的服装选择进行过一次长谈。他对Berselli最初提供的手绘设计图并不满意,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因为缺乏细节。安东尼奥尼希望知道更多的细节,包括面料、材质、纹样等细节,就连制作戏服的面料,也得让他亲手摸过并同意使用。
除了过问服装设计,安东尼奥尼还在剧组中加入专业的时装设计师和模特。1955年的电影《女朋友》中,所有的戏服都来自于意大利的本土品牌Sorelle Fontanan。该品牌由Fontana三姐妹在1943年成立,除了提供戏服,Fontana姐妹还为电影中一幕时装秀的戏提供了专业模特。
Fontana姐妹对意大利时尚业的发展功不可没。1949年,当红的好莱坞小生泰隆·鲍华(Tyrone Power)与琳达·克里斯蒂安(Linda Christian)结婚时,琳达身穿Sorelle Fontana的婚纱,这让Fontana姐妹首次在大洋彼岸收获了知名度。在那之后,Fontana姐妹开始为好莱坞明星设计服装,伊丽莎白·泰勒、格蕾丝·凯利、艾娃·加德纳都曾穿过Sorelle Fontana,无形中助推了意大利时尚业的发展。
有趣的是,曾经出演过安东尼奥尼电影的费德南多·萨米(Ferdinando Sarmi),在后来成为了知名的时尚设计师。萨米出演了安东尼奥尼早期的电影《某种爱的记录》,在片中扮演女主角Paola的丈夫,同时,他也为电影设计了Paola的大多数戏服。可惜的是,《某种爱的记录》是萨米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他一共只演过两部),电影公映后,他前往纽约,开始了自己作为职业时尚设计师的生涯。在作为伊丽莎白·雅顿的首席设计师工作九年后,萨米开设了自己的成衣沙龙。
后记:
电影学者萨姆·罗蒂(Sam Rohdie)曾在他的一本研究安东尼奥尼的专著中写道:“时尚的世界总是使他十分着迷”,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在投身电影之前,安东尼奥尼曾醉心于建筑和戏剧,也曾试图拍摄精神病医院的纪录片,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他在后来的电影中将持续关注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时尚行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人精神与内心的外化,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大量的时尚元素,以及他本人对时尚行业的关注与兴趣,也许正是他对现代人精神的关注的一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