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校园的橱窗里,我偶然看到了某所高中发来的一张高考喜报,上面的考生初中都毕业于我校。我无意中浏览了一遍,却发现其中两个名字相当熟悉,他们是我曾经的学生。但看到他们考入的大学时,我不禁在心里感慨了一下:怎么才是个普通的一本呀!真是有点可惜了!
我是在八年级时接手那个班的语文课的,很快,这两个男孩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书写,一个娟秀,一个大气,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这是八年级上学期。
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他们的成绩便开始有些下滑,我也跟他们的老班交流过,老班也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尤其是其中一个孩子有些偏胖,体育训练开始后,他总是不愿使出全力,情绪上也是起伏不定,虽然是个男生,却像个女生一样多愁善感;另一个孩子呢,狂傲不羁,从来不把老师的提醒放在心里,上课听听就会,作业却从来不会全对。我们一边不断找孩子,帮他指出问题,一边在心里自我安慰:“没问题的,他们那么聪明,等到初三时肯定会自己操心,把成绩稳定下来的。”
然而,整个初三,他们的状态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该说的话老师都不知说了多少遍。开始报考了,他们两个还是报了市里最好的高中,我们也觉得,他们还是有很大希望考上的。但结果却不遂人愿,他俩双双落榜了,最后只能被第二志愿录取。
看到那张高考喜报,我大概明白了,他们在高中也并没有实现逆袭,现实再一次以它冷酷的嘴脸,浇灭了我们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再看看初中与他同班,跟他们成绩不相上下的同学,有考入清华的,有考入武大的……初中时位于同一起跑线,终点却大相径庭,实在令人唏嘘。
相信每位老师的历届学生中,都有这样几个让老师“意难平”的孩子,他们身上有这些共同特质:
1.刚升入初中时成绩相当突出。
他们接受能力强,脑子反应快,别人还没有捋清解题思路时,他已经说出了答案,别人还在书桌前一点点抠作业,背书时,他早已写完了作业,开始玩起了游戏(看起了电视)。
2.努力程度不够,习惯不好。
因为低年级的东西比较简单,他们一听就会,所以不愿意按照老师说的,规规矩矩来,比如老师布置晚上回家背历史,家长签字,他们上课已掌握了一部分,回家也许根本就没背,第二天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突击一下,也能应付过关,甚至比班里不少哇啦哇啦背了半天还记不住的同学强。
再有一个就是习惯不好,比如说整理资料,老师要求分类整理粘贴,他们觉得这都是多此一举,随便往书包里一塞,下次可能找得到,也可能找不到,管他呢,反正我又不是不会!
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也是迷之自信,因为从小以来,他们的孩子都是被夸赞的对象,他们认为孩子优不优秀从来都是天生的,像我们从来不管,孩子不是照样优秀?
3.相当自负。
这些孩子,因为听惯了夸赞,恭维,所以往往对老师的提醒、批评不以为然,没考好时,往往归因于自己没认真对待,或者归因于题出的没水平,总之,就是不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自负的另一种表现是眼高手低,他们尤其喜欢钻难题、怪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智商高于常人,对于基础题却不屑一顾,对于所谓的“副科”更是丝毫都不重视,结果,正是这些不入他们法眼的知识拉了后腿。
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表现,老师们普遍觉得他们是“可造之材”,所以在他们身上下的功夫也最大,觉得他们如果考不好,真是太可惜了、太浪费了。
然而,如果不单纯盯着他们那点所谓的“聪明”,而从一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顶多只能算做三类学生。如果建立一个坐标系,把学生按照“聪明”“勤奋”这两个维度放入四个象限,那从高到底依次是“聪明又勤奋”、“勤奋却不聪明”、“聪明却不勤奋”、“既不聪明也不勤奋”。
可能在低学段的时候,聪明会比勤奋更容易获得成绩,但随着学段的升高,勤奋所带来的效用会慢慢超过聪明。等到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勤奋这种品质更会让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
假如那个聪明却不勤奋的小孩能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幡然悔悟,以勤奋加持,那他以后一定是前途似海、光芒万丈,如果他始终做不到勤奋,那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作为老师,也不要自责、自叹、自伤了。
因为,古往今来,无数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聪明,最缺的是勤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