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假调研” 迷雾 探寻真问题答案
中央八项规定将改进调查研究置于首位,足见其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然而,当下部分党员干部的假调研、浅调研现象,却让这一“传家宝” 蒙尘,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 的假调研,如同隔靴搔痒,难以触及问题本质。某地干部为调研农村产业发展,仅在村委会会议室听取汇报,走马观花参观几个 “示范项目”,便匆匆结束行程。这样的调研,完全脱离实际,对农村产业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等真实困境一无所知,更遑论制定出有效的发展策略。而 “怕同群众接触惹事上身、怕跟群众交流脱不开身、怕为群众办事麻烦缠身” 的心态,折射出部分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他们将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不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与诉求,使得调研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 了解民情民意,为民排忧解难。至于那些 “同群众搭不上话、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 的干部,暴露出其群众工作能力的严重不足,无法与群众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调研结果自然也是浮于表面、毫无价值。
假调研、浅调研危害巨大。一方面,它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调研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以及参与调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在假调研中都成了无效投入。另一方面,加重了基层负担。基层干部为了迎接调研,需要准备大量的汇报材料、布置调研现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更严重的是,假调研会导致决策失误,影响实际工作的推进,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追根溯源,假调研的出现,既有思想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的因素。部分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调研视为一项任务,而非了解民情、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往往更注重调研的形式和数量,而忽视了调研的质量和实际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调研之风。
要破除假调研,探寻真问题的答案,需多管齐下。首先,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让干部真正认识到调研的重要性,从思想根源上杜绝假调研。其次,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调研的实际效果纳入考核体系,注重考察干部通过调研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引导干部真抓实干。此外,干部自身要主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唯有破除“假调研” 的迷雾,以真抓实干的态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民情民意,发现真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让调查研究这一 “传家宝” 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