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读了钱钟书先生于194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作为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在生活的打压下最终麻木的故事,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但最后因为自身的不敢表达而错过。战争开始,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几人同赴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小说名为围城其实就是那个旧时代对人的各种禁锢,方鸿渐首先遇到的是学业的禁锢,不理学业的他却要顶着海外游学博士的名号,承当着家人的期望。然后是情感的围城,与鲍小姐相恋却被欺骗感情,仰慕唐晓芙的同时受到苏小姐的青睐,一边是自己不愿意接受却死死缠绕的的苏小姐,一边是自己喜欢却得不到的唐晓芙,方鸿渐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当他终于可以看到希望时,苏小姐由于达不到目的而将其与鲍小姐的恋爱,他的风流透露给了唐晓芙,性格软弱不善于表达的方鸿渐始终没有亲口对唐晓芙表达自己的爱意,我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明明十分喜欢却没有勇气去说出来。我认为这就是方鸿渐心中的围城,想出去却又出不去。
我认为方鸿渐不幸的,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由于战争的打响而被迫逃难,原本衣食无忧的方鸿渐一下子跌入了深渊,好在有好友赵辛楣的引荐有了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工作。而好景不长,从爱情的围城中刚刚出来的方鸿渐又陷入了另一座围城,学校里的拉帮结派人际交往十分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得罪某一方势力,我觉得在学校的方鸿渐是各个势力之间的游走人物,如履薄冰的与同事相处。我觉得此时的方鸿渐已经渐渐开始失去自我,开始一味地迎合别人的目光,小小的三闾大学成为了当时社会乱想的集中展示舞台,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内外不一、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的人物;以及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方鸿渐,赵辛楣和孙柔嘉还算是正气尚存的可造之材,但是在那座密不透风的围城之中他们只能是随波逐流,我认为这也使官僚主义旧社会对一些进步人士的迫害的展现。在这样乌烟瘴气的环境下他们的才气也被遮蔽,趋炎附势的围城之中他们也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被困者。
离开三闾大学后的方鸿渐与孙柔嘉结成了夫妻,二人的婚姻并不完美,实业后生活上的困扰困扰二人。生活的围城再次将方鸿渐包围,他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激情。而尽管如此婚姻的围城又再次将他团团围住,双方家庭的矛盾,方鸿渐自身和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凸显。对生活的不满的方鸿渐与妻子的矛盾不断,最终辞去报馆工作,与孙柔嘉的爱情也消失了。方鸿渐冲出了婚姻的围城,但是未来的求职路如何不是新的围城呢。
围城中的人奋力想逃出去,但是逃出去后发现自身有陷入了新的围城,被困于重重包围中的人最终陷入了麻木之中。方鸿渐是一个可悲的人,他的经历可悲,是一个一生不得意的人,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人格可悲,自身心高气傲却才疏力浅,他想改变却无力实现,只能将内心的不甘转化成满腹的牢骚发泄给身边的人。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围城,学业、事业、家庭、婚姻都是不可避免的,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围城之中,在那个旧社会更是如此。封建思想、官僚主义将人死死的锁在围城之中,再高尚的灵魂也会失去其本有的活力。
如今我们仍然会生活在围城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经常会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与自己的预期越来越远。可以说生活就是围城本身,而我们大多数是生活的奴隶。在城中随波逐流的人最终只会彻底的迷失自己的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在围城之中坚定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并付诸实际,将自己的生活、事业经营的有声有色,围城并不一定是一种束缚,它也可以成为幸福城,处于围城不意味着自己的身心被禁锢。比如说我们大学生生活在令人羡慕的大学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在围城之中,不自觉的话大学生活可能还是你彻底陷入整日无所事事吃喝玩乐之中去,慢慢你会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坚定的梦想。但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只要你想,大学可以为你提供无限广阔的舞台,畅想自己的未来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这样一来你自身就逃出了围城的限制,成为了自由的少数人。围城之所以不可突破,是因为它禁锢住了那些人的内心,我觉得《围城》中的方鸿渐正是当下社会中迷茫的人的写照,不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成为城外的人应该是每个现代人的最终的追求,不迷茫的人生才有可能是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