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后来又有了西医,慢慢地所有涉医的都可以称为杏林。
杏林又是如何来的呢。这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有《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本段引自典故)
董奉的杏林影响力太大了,以后只要有人标榜自已行医无私,德行修为好,就引董奉自居。因为董奉看病不收钱,重病只教人种五颗杏树,小病才种一颗。日积用累,董奉后来拥有了十几万颗杏林树,杏树成园。这还不算,董奉还对父老乡亲们说,想吃杏果吗,没问题咱也不收钱,不过要用一斗的大米换一斗的杏果。当然,他换来的大米自用有余,也接济了大量的穷人。因此董奉一举成名。
又有个故事说董奉救了个大官(刺史),也不收钱,不过刺史特感恩,为他专门盖了个别墅送给董奉住。
写到这,已经不大想写了,心塞,心寒,心里堵着慌啊。
董奉前辈真的是看病不收钱啊,不过别人收杏树,要五颗,还要你去种上才算数。很奇怪董前辈为何不要柳树,桔树,玉米,非爱杏树。难道古时候杏树很便宜,满山遍野随处可见否。非也,就算放在当下,杏树也是稀罕之树,你想找一颗杏树一睹芳容,估计都要到深山老庙才能寻上几颗,那何况在古时候。董奉前辈看病不收钱,不过最轻的病人都要收人一颗杏树。
十年时间能拥有了十几万颗的杏林这是什么概念呢。初步估算他每天要看30个病人,每天得30颗杏树,积十年才能凑出十万以上。再估算一下,十几万颗的杏林要占多大面积的土地呢?我数学不大好,估不出来,但我相信诸位看官肯定能得出结论。想过去那么大面积的杏林,就靠董奉一家人肯定是管不过来的。那个时候应该有仆人和丫鬟吧,一个道医,把把脉,开开仙丹就好了,这些粗活估计董老是不会干的。这样一算,董奉一家这层次,还是一个小郞中吗?没到地主,至少也是大户了吧。
董家的杏果也不是可以随便吃的,要一斗米来交换。一斗换一斗很公平啊。杏果很珍贵,但在以前,大米估计也不便宜吧。能吃上大米的,而且能有实力拿出来换开胃水果的那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做到的。三国时期兵荒马乱的,有些人有草吃就不错了,有大米还不满足,他还要吃水果?这样看董奉的杏林也不是你想去就去得了的吧。
如果大家都觉得董奉是品德高尚的好医生。我也真想向董前辈学习啊。杏树就不用了,我家就一个小阳台,没地方种。小指一掐,一天就看二十个门诊,咱也不收钱,每个病人就送一袋大米,或一袋水果就好。呵呵想想就美滋滋的,估计不出一个月,我家也是大米成山,水果成堆,一家人吃不了,也可以提议病人就用其他的来换,要不然也可以周济下穷学生,说不定就落得个杏林美名。
想归想,如果真有人这样做了,估计几天就让纪检请去喝茶了吧。
我孩子小的时候,常带他去街上逛街,街市总有喇叭在叫唤:本店免费送手机!引得好多人围观。有时就逗他玩,那么热闹我们也,去,看看?我儿子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别去,我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有掉肯定是陷阱!”,呵呵,现在的小孩子都这么聪明。
又突然想起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