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的视角,我相信这部电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
今年年初看过白俄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这本书也是纪实的写作手法,真实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的苏军群体和他们的家人、朋友。读时,震撼很大,没想到天才的李安用一部电影带来了同样的效果。小人物在战争里的挣扎,恍若蝼蚁。战争仿佛一个黑洞,一旦被吸住,无数的美好,正义都被卷进丑恶的混沌里。然而,李安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屈服,他摄影机下的人物,经受了拷问,陷入了混沌,但还想坚定走自己选的那条路。这一次,根本无关美好与丑恶,只是选择。
美国大兵林恩的英勇之举因为被摄像机拍了下来而被赞为英雄,英雄战队因为班长的牺牲得以在奔赴下一场战争之前短暂回国。整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短暂的回国期间。
为钱,为生计,为一时冲动,为逃避而参军,我相信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理想主义的青年在没经受生活的严拷时信奉的爱国主义,在面临枪林弹雨时往往一击即碎。林恩也终于承认,我是为了姐姐。
不要希冀和平时代的军人会有什么好下场,当你们穿起军装的那一刻,你在敌人眼里是屠夫,你在国人眼里连屠夫都不如。
士兵你不要发问
端起枪
机械扫射
最好死掉
让我把赞歌高唱。
据说这部电影使用了放大很多倍的拍摄手法,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作为不能完全摆脱字幕的观众,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在来来回回的寻找字幕和人物表情。观影体验不太好。但到后期的时候,渐渐明白了导演的心思。李安对个体的关注到了极致。他认真塑造演员的每一个表情,比利林恩的脸清晰的能看到毛孔。尽管作为军人,他全程很少表情。但是每一次的心理起伏都牵动着我的心。
李安的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睿智,乐知天命的。仿佛看透自己生命如蝼蚁,真正能改变的不多。在命运面前,往往少了矫饰,多了为选择而做的坚守和忍耐。
林恩在伊拉克的大树下,默默认同了班长的万物皆有因的说法。他说,他们注定在异国才能肆意绽放,他们注定客死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