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简单说就是我说你听,复杂点就是我呈现你接受。呈现的形式可以是一段文字、一个广告,甚至是呈现给你喜欢的酒吧的样子。提到传播领域的书籍,就不得不说到《疯传》。本书作者乔纳•伯杰,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他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营销学的文章,在学术和教学上都获得了诸多的荣誉。
下面我们将从说者和听者两个方面来聊聊让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那点事。
一、说者如何说
传播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话题来传播信息。说者可能基于以下方面来说:
社交货币。在一个简陋又热闹的热狗店,角落里隐藏着一个木质电话亭,用手指拨动古老的旋转式拨号电话,电话亭后墙敞开了——惊天大秘密!这里有个名叫“别告诉别人”的酒吧!
怎么样?这样的发现,你真的不会告诉别人吗?这个酒吧很火哦,要预定才能进入,自开业以来一直是纽约市最受欢迎的酒吧之一。
为什么会说呢?搞得像密室游戏的酒吧,说了有面啊,这个话题就是搭上了社交的货币,有了这样的信息分享,大家都可以聊得开、可以聊很多,当然要说!
情绪。没人喜欢干巴巴的信息,人都有情感,说者能引起听者共鸣的情绪,说者和听者的关系会更铁,为啥?共情了呀!当说的人惊奇、兴奋、快乐或是愤怒、焦虑的时候,会有分享欲,相对于满足时候的慵懒、悲伤得不想说话,情绪就是说者说话的原动力。
二、听者爱听什么
说者滔滔不绝,听者为什么要听呢?总要有听的理由吧。
实用价值。网络上不断被播放的去玉米须视频,因为解决了生活中恼人的小麻烦,所以有那么多人看,这就是实用价值的体现。
诱因。听过的歌有很多,何时又想起来哪一首也得给个诱因,让人想起来。毕竟,月亮是婵娥诱因,打车是滴滴的诱因,搜索是百度的诱因。因为诱因,听过的话、讲过的诗、唱过的歌才被诱因带到脑子可以见得到的地方。我又不租车,神舟租车又怎会自动跑到脑子里、被我意识到呢?
公开性。不知不觉中,你时时刻刻都在为各种产品做广告:苹果手机来电铃声是神曲一样的小黄人;中午点的外面是麦当劳套餐,整个就餐过程就都拿着有各种大M标的袋子、包装盒为麦当劳做广告。不从做广告的角度说,经常看到的同事比陌生人要美,因为总在眼前晃,公开在眼前,脸熟就美。
三、说者、听者傻傻分不清
传播注定不是单行线,单次沟通可以是双方关系,也可以是多方关系。上面把传播原则分为说者、听者也是单次的,而传播会像水波一样,继续传导下去——上次的听者是下次的说者。
上面说的原则也不是孤立的,可以组合使用,而组合的形式就是讲故事。就像特洛伊木马,把勇士藏着巨大的木马内,特洛伊人把这匹木马当做战利品,大开城门,迎入城中,后来被希腊人里应外合攻破城池。
社交货币如果搭上故事的快车,会传播得更远、更广。
“周末我听阿建的推荐,和小圆去了‘别告诉别人’酒吧,我们足够幸运才预定到了,只有45个位子哦!……”——这就是社交货币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听者,从听者到亲身经历再到说者,完成了角色的一系列转变。
“听说了吗?小陈搜罗了5本关于记笔记的书,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斗,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心法,昨天在营销部分享很成功。我也想像小陈讨教,你有没有兴趣?”——这是基于实用价值和身边故事的实例,因为有用,想要去知道、了解,而且还和别人分享。想要学习小陈笔记的人既是说者,又是听者。
所以,很多时候说者和听者的界限感不是很明显,而上面的两个例子相同点是故事,所以故事可以作为几个原则的组合,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得更强,传播的更远。
总结一下,说者会因为一些原则去说,听者因为一些理由会听,上一次的听者可能是下一次的说者。疯传,就是听者不断变成说者。疯传基于原则,而不限于原则,可能会基于几个原则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