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单华伟的第二百八十八篇原创文章
1 同与不同
如果你和一些外国友人打过交道,你会惊讶地发现,虽然你们在外表上差别如此之大,但你们的审美、喜欢的食物、电影,以及看待人生和世界的观点,都差不了很远。
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件好事,但同时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所有人都如此类似,那“我”到底是谁?我作为人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到底在哪里?
也正是因为感受到这样的危机,所以当代社会才会有如此多“不良风气”,比如拜金,比如纵欲……这一切,其实都是人试图确立自己的独特性的尝试:大家都用挣多少钱,能如何消费来表示自己有能力,那我的钱当然是越多越好。
但是,所有人也都知道,这并不能真正帮助人确立自己的身份,可这个社会中,又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供使用,于是,便只有变本加厉的继续沉沦,希望弥补空缺。
嘴里说着钱不是一切,心里也反复自我告知钱不是最重要,但每天的日常,仍然是围着挣钱,围着怎么让自己更爽,让自己更舒服打转。
2 排斥个性
那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是我们自己不愿意发展自己的个性,懒于发展自己的个性,缺乏勇气与能力吗?
也不能全怪我们自己,实际上,主要还是在于这个社会,是禁止和排斥任何个性的。
这说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们今天不是总是在说多元,说包容吗?但你仔细想一想,那些所谓的多元和包容,其实本质上都是同质化的内容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稍微有一些真正的个性,那他从小到达都可能是被孤立的对象,在幼儿园里都和别的小朋友玩不下去,而这些东西在工作岗位上,会被体现得更明显。
现代社会所谓的包容,包容的其实不过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不同,个性之为个性,正是因为其异质性,甚至威胁性。
如果真有包容,真有个性,那统一化、标准化的考试,公司和学校里的KPI考核,又是什么玩意儿?是包容吗?显然不是。
3 标准化
在今天,真正有个性人,其实反而会被当做“残次品”——每个人都应该是一颗标准化的螺丝钉,能提供确定的价值,能被轻易地替换,才是好事。
在一个标准化的社会,要求归类比较,不允许差异,每个人都是在比较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的学习更好,我的钱更多,我的房子比他大,我用的东西比他好一点……
在一些非常小的小孩子身上,在那些还没有被污染得很深的小孩身上,你不会看到这样的观念,很小的小孩拿玩具互相换的时候,是不考虑玩具的价值的,大一点的小孩会说,我这个玩具十块,他那个玩具五块,不值得。
很小的孩子是不在于所谓“贵贱”的,但是大人们会来反复的教他,那个玩具很一般的,很垃圾,不要去换。
最终,每个人都会被打造成在归类中比较,然后找到自己位置的状况。
但问题是,可归类,可比较的,永远是什么?
是相似的东西,如果不是相似的,不能拿来比较,你就会被排除出去。
所以到最后,这个世界会呈现出一种比较特别的,看似是矛盾的状态,那就是在同质化里面找差别。
这一点,从艺术当中就能看出来,今天没有了真正的艺术,只有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别,我的形式比你更高级,比你更复杂,今天的人审美,就是看谁更复杂,更“高级”,仅此而已。
4 自恋狂
而更讽刺的事情是,在这种“在同质化中找差别”的现状中,每个人都会变成超级自恋狂。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法认知自己,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标定自己,于是便会去寻找一些廉价的消费品来标定自己,比如一个苹果手机,一个LV的包包,一栋房子等等。
人对物,对一个地点,对一个身份的迷恋到了一种极强的地步,一个人觉得自己考研只要考上了,整个人都会得到新生,从此整个人都不一样,变成了伟大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当中,你和“他者”的界限就会模糊,什么叫他者?就是和你绝对异质的,和你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的,你愿意献出一个东西去换得,去追求的。
当这种界限消失了,没有了他者,还有什么?就只剩下自恋了,你在哪儿看到的东西都之和你有关系,都是用于满足你欲望的物件,你看到不到完整的任何东西。
同学、同事之间互相观察,看到的都是一个竞争对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所谓各种人情冷漠,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今天的各种所谓败坏的风气,其原因是非常之深的,简单寄希望与道德和教化,完全没有用。
(全文完)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单华伟」上分类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个赞吧,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