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的受教育效果好不好、“四下基层”践行牢不牢,关键要看街头巷陌群众诉求之“哨”响起时,党员干部如何闻“声”而行、用“心”报“到”,在干事创业的火热实践中答好“为民之卷”。
诚心谛听“欲何闻”之哨,“常张嘴、张对嘴”助推“干部说”与“群众听”同频共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到群众心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首要的是在群众心中埋下“识记”种子、育出“理解”幼苗。党员干部要“常张嘴”,切实当好党的“传声筒”。主动把宣讲场所搬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利用劳作小憩、问候寒暄等间隙,多把理论学习成果“挂嘴边”,“润物有声”扩大群众政策识记范围。又要“张对嘴”,切实当好党的“翻译机”。“打铁还需自身硬”,讲到心坎的前提是党员干部能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在宣讲过程中操乡亲听懂的乡音土语,讲居民关心的教育养老,说群众理解的朴实道理,才能让人民群众乐意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专心静听“欲何盼”之哨,“下得去、用得上”助推“干部察”与“群众需”同题共答,把调查研究沉到群众身边。“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察民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通过调研实践,将决策部署的“风筝轮盘”放到群众手中,群众所盼即方针政策的所指所向。党员干部要带着问题深入一线,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街小巷”,既听“阳春白雪”又听“下里巴人”,涵养真感情、挖掘深问题,听懂群众“刺耳话”、“过头话”背后的“愁苦难”、“急忧盼”。对准症结“问病情”更需对症下药“开良方”,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形成契合中央精神、符合地方实际、贴合群众需求的决策部署,将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具体量化、明确时间,确保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
耐心聆听“欲何陈”之哨,“常上门、上对门”助推“干部听”与“群众说”同轨并行,把信访接待唠到群众耳旁。“把群众当亲人”的为民之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唯有“多上门办信”听群众冷暖疾苦,方能“解思亲”。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不仅要改进优化办公楼里的信访流程,让上门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更要将心比心纾民困,涵养“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入山林”的政治担当,定期开展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三门三访”,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做到“零距离”交流。主动上门也需讲究“上对门”,最忌讳只问“无关痛痒”、拍“光鲜亮丽”。党员干部要自觉炼就信访工作的“灵鼻”、“锐耳”,循着蛛丝马迹扎到“矛盾窝”、“深水区”、“问题堆”里开展信访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
细心凝听“欲何为”之哨,“立即办、办到位”助推“干部行”与“群众做”同向发力,把现场办公办送到群众中间。“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善做群众工作的人,不会“高坐楼堂”指手画脚、坐等事成,而是“现场办公”尽心尽力、以身作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一线,针对可以就地解决的常规问题,通过耐心解释、实地查处等方式“立即就办”;针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疑难杂症,认真梳理研究,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按时“销账划号”形成闭环。现场办公不是党员干部的单打独斗,要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问策于民、问效于民,应用群众智慧助推“办不成事”办得到,记录群众反馈倒逼“办得不好”办到位,确保“群众牵挂有回应、群众所向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