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庄子说:待宰的这种鸟兽或者家禽,它没有还手之力,被逼进了死角,被宰杀之前,它会发出那种难听的刺耳的声音,这叫“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它会发出那种怒气,这种怒气演变为怨气,这个怨气叫做“并生心厉”,庄子认为这种怨气是一般人挡不住的。庄子接下来说:剋核大至,而不知其所终。就是这股怨气,它对人的杀伤力是无形之中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一般人并不能够感知它,都是只相信眼见为实,而吃了这种大亏却不知道。
庄子在讲这一段话之前,已经给出了一句警世恒言,就是说: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和别人在一起言语的交锋,一时占到了上风,就以为自己赢了,但是在庄子看来,这恰恰是吃了很大的亏,当你让对方心生怒气和怨气的时候,其实你早已经输了。行者,实丧也,如果在行动上你也占了上风,那伤害更大损失更大,这叫“实丧也”,这种损失才是巨大的,这一点不仅仅庄子是这么认为的,老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老子说:杀人之众,以哀悲位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表面上的胜负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还有一句话叫“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所谓的“千夫所指”,如果很多人对你产生了这种怨恨、抱怨憎恨的这种心理,这样的人他会无疾而终,这个“无疾而终”就是无缘无故的就没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没了。老子为什么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而且要求真正的战胜方要以哀悲位之,要以丧礼处之,也就是要告慰在天的这种冤魂和灵魂,这样才能够换得安宁。而庄子给出的最终方案是什么呢?庄子说: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这个“致命”指的是通达于大命通达于天命,就说你的所作所为不要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中纠结,要通达于天道通达于天命,一切按照天地的号令去做,这叫做知天命,也叫做知天乐。
庄子在《天道》篇说: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这个知天乐就是知天命,达到这种无智无欲不招惹是非和恩怨,不让别人的这种怨恨之心挂在身上。老子说:使民无知无欲,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什么达到无知无欲的状态,而那些机巧之人或者那些恃强凌弱之人反而不敢轻举妄动了呢?老子认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地有官,阴阳有藏。这一切都有天道在精密地安排和运化,没有人可以成为漏网之鱼。
庄子在《德充符》篇就这一个观点也发表了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人人都是活在这个万箭齐发的世界中,人人都是在后羿的射程范围之内,没有人能够侥幸逃脱上天的惩罚,行走于这个尘世间,要么是身体上受到伤害,要么是精神和心理上受到重创,那么庄子说有一种人,他可以摆脱这种内外之困,可以摆脱这种内外的伤害。这种人叫做:不中者,命也。这个“命”就是达于大命者,能够听得懂天地号令的人,这样的人上天一定会眷顾他。
向庄 2025.01.22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