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本书的第一章《公主走进黑森林》。以及贾樟柯的一部电影《江湖儿女》
1.
公主走近黑森林,是从童话故事中去进行心理分析,主要是女性心理分析。
从童话表达的象征和意向,来寻找“集体潜意识”,特别是女性的集体潜意识。
我想起我之前写过拇指姑娘,也是深深感受到童话里面的角色有太多的隐喻,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可以代表一类人,可以准确的对号入座。可能也是因为情感困扰更加敏锐的感觉到这一点。
原来,很久很久以来,这就是一种共同的“集体认为”啊。我不可免俗“的,”正常“的成为其中之一。而事实上,这应该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来突破和重建啊。
希望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蜕变的力量和智慧。
作者提出了三个步骤把童话中的象征 转换成心理语言。
步骤一,分析故事脉络,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2.主角是谁,其他角色有谁,以及谁该出现却没有出现?3.故事怎么走?挑战是什么,如何被解决,关键在哪里,有哪些重要和重复的意向。4.重视数字包含的意蕴。比如,西方数字4表示完整。
步骤二,扩大与比较;联想,整合;
步骤三,象征语言转换成心理语言,使故事与我们自身的经历相应。比如一位女性的自我突然觉醒,可以在《睡美人》里找到解释。
书中还提到了在“绝对理性“的现代社会里,“心灵渴求再一次与象征及意向的世界链接”。
比如说咖啡馆,图书馆,新崭崭的图书馆少了旧的图书馆的模糊、神秘与想象,
这点我深有体会,虽然新的给我们带来舒适,可是少了人文、历史和时间的底蕴,这在我的另一篇公号里面有写过。原来,这也是一种内在渴望啊。
比如婚姻的仪式感,代表神圣的结合。
”当我们成为现代人之后所失去的滋养,恰好是童话可以提供的。如果被触动而落泪,一定不是因为童话,而是因为在简单故事里看见自己生命的真相。“
比如,我看到拇指姑娘的无助,弱小,善良,懦弱,危险,她不安,但又无能为力。她想反抗,可是又没有力量。这些,在现实中,有哪一样不存在呢?
她的出生就是没有根基的,她的美貌给她带来幸福,也带来危险,
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对她有所企图的,哪怕是给了她住所,温暖。没有一个是不求回报,真正为了她的幸福。因为她没有父母,只是开在娇嫩的花蕊中,哪怕是那对创造出来的父母,也是希望她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带来快乐没错,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如果变成目的,而她变成了手段,人就被物化了。在现代社会,在理性人眼中,人就是要有用的,就应该被物化的。但这真的是我们内心认可的和渴求吗?
所以,她被蟾蜍偷走,被金龟子扔下,被田鼠逼着嫁人,被鼹鼠威胁不能见阳光。
唯一的救星,就是那只她曾经救过的燕子。她的善良给了创造了机会。而这个机会,是她放弃过一次之后重新出现的。第一次的放弃,是女性的那种担心田鼠伤心,但没想到她因为不肯嫁给鼹鼠,被田鼠威胁要咬断她的脖子,她终于看清,在这种情况下她才第二次跟燕子走了。
如果换成男性,利弊分 析,理性选择,肯定第一次就走了。没有那么多放不下,没有那么多不好意思,他们的目的性可以破解一切所谓”妇人之仁“。
下面,开始继续看下面几个童话吧。看看作者是怎么分析的。
2.
电影《江湖儿女》,
我其实没太看懂,可能跟受过正统教育有关。对那些江湖场所和打打杀杀的行为本能的有一种排斥。
可是,这就是现实。
整个看下来,就是觉得拍的太真实了,甚至粗糙。没有精美的镜头,精美的场景,就是还原了实际社会中的样子,乱糟糟的场子,工地,社会中的各种人。
电影,就是还原真实,拍真实的社会,虽然那些镜头摇摇晃晃的,让人怀疑摄影师的专业性,但真实是比什么都有力量的。这也是我欣赏贾樟柯导演的最大的原因。虽然看他的电影不多,但我喜欢这种视角。电影不是为了粉饰,而是展现真实。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用本来的眼睛。
第二点,语言不多,但表情和对白极有张力。巧巧说,绝情了,就不恨了。江湖人不就是讲究一个义字吗。最后,斌斌给她发了两个字,走了。然后就是摄像头里不断拉近的巧巧的模糊的镜头。
可是现代人,多少人都是见利忘义的啊。多么难。
江湖里的17年,就这样过去了。
她们面无表情,没有大喊大叫,但有一种力量深深埋藏在里面。神秘,探索欲,猜测,隐忍,都是人性的另一面。
整个看下来,很压抑,看到斌斌的败落,巧巧的坚忍,灰暗的色调,最后的结尾曲。触动了哪里,但是又说不出来。
第三,影片有大的背景,三峡移民,江湖情爱和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既有时代的庞大,也有人物个体对于爱的追寻。人就是生活在历史潮流里的,17年,变化如此之大,回想时,黯然唏嘘。时代的义气,江湖的义气,有一种底层社会的荡气回肠。这在粉饰了的阳光下面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贾樟柯就这样真实的拍出来了。
看了豆瓣,有人分析女人的韧性,有人感叹斌斌荷尔蒙的败落,这是时代的故事,还是男女的故事,还是人的故事,都有。人如蝼蚁,时光如梭,逝者如斯。
他不带评判的,没有强加的道德指挥,只是真实的展现出人物的处境,行为,选择,不鄙视,不批判,不宣扬,存在就是合理,他就是对存在的尊重。
不绑架你的观点,只是让你自己去看。体现了对每种立场的尊重,对每个行为的理解。有点接近慈悲了。
这种电影的理念,也是我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