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又不乖了?你怎么这么笨?谁又欺负你了?
……
你是不是习惯这么和孩子说话?
你知道如何用“吸引力法则”帮助孩子变强大吗?你想要孩子未来成为优秀的人吗?
那么你一定要看看下面这篇文。
——原子妈咪
1
今天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碰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妈妈接了一个小男孩,刚走出教室门那妈妈就问:“赵某某,你今天是不是又打架了?”
小男孩起先不吭声。那妈妈又问了一次,这次更严厉了。“我问你话呢,干嘛不说话,是不是又打架了?”
小男孩还是没说话,妈妈则好像更生气了。两个人推推搡搡别别扭扭走远了。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几乎想冲上去和那位妈妈说:请不要这样问你的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待了一天,一定经历了许多情绪的体验,其中有愉悦,也会有难过甚至愤怒。
这时的询问,是“亲子交流” 的一个重要部分,家长的问话将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建设起到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
2
像上述的家长其实犯了一个亲子沟通中的错误: 引导孩子关注坏情绪和坏体验。
你今天是不是又打架了?
今天有谁欺负你没?
老师对你好不好?
这样的提问往往给孩子这样的暗示:你是个每天要打架的孩子,你是个每天被人欺负的孩子,老师经常对你不好。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孩子会更多地关注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体验,甚至不自觉地渐渐投入受害者的角色中。
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每天注意和寻找那些可能会“欺负”自己的人,孩子恐惧和害怕的目光,会激起别的孩子产生要打他的想法。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吸引力法则”——简单地说,就是你越关注什么,就越吸引什么,越真切地体验到某种事情带来的体验,那件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一旦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名“受害者”,这样,孩子不仅会逃避上学,甚至可能出现社交恐惧、行为退缩等严重后果,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当然是家长极其不愿意看到的。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老师曾指出:
你常说的那句话就是你的人生预言。对于幼儿来说,父母常说的那句话也往往成为孩子的人生预言。
3
据说中外父母接孩子时的问题分别是这样的——
中国父母接孩子回家时的常见提问: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
你今天学什么了?
有人欺负你吗?
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国外父母接孩子回家时的常见提问:
你今天快乐吗?
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你有什么作品吗?
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
可以看出两组问题的关注点完全不同,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布伯在他的经典著作《我和你》中,将人与人的关系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像了解自己一样去了解你的感受和体验,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套用在这里,中国父母的问题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国外父母关心的则是“你”,更容易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4
建议家长试试这些问题。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今天你又学习了什么新本领?
你听见、看见了哪些好玩的事?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有趣的事?
你的好朋友是谁?你觉得ta哪方面很棒?
当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就感的建立和与小伙伴的交往上。
那就更容易激发孩子倾谈、分享的欲望,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受,对“我”的本真有更真实的体验。
最后,还有想对今天的那位妈妈说:
孩子"打架"没那么可怕!孩子从本质上是不成熟、幼稚的,当一方语言成熟度不足以表达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跟别人的冲突时,他们就会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打或者推。
这是孩子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如何把“坏事”变好事,父母的态度很关键。
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唤醒孩子去发现对成长有正面意义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对成长没有价值的事情。
请记住:你对宝宝常说的那句话很可能成为ta的人生预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