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遇艰难“不冤”》

近日,雷军发声称,过去一个多月是他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小米遭遇困境,看似偶然,实则有着诸多必然因素,说它“遇艰难不冤”并不为过。

3月29日小米SU7的严重车祸事件,无疑是小米困境的一个重要导火索。这起事故导致三名女大学生失去生命,瞬间将小米汽车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此事故暴露出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系统、车门锁死与电池安全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智能驾驶系统采用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及复杂路况下感知延迟,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2秒,驾驶员反应时间严重不足;碰撞后车门因断电或结构变形无法打开,电池包遭水泥桩穿刺后迅速热失控,凸显了电池防护设计缺陷。而且事故后四天小米未主动联系家属,回应还避重就轻,引发舆论对其“责任回避”的强烈批评。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也让小米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遭受重创。

小米在宣传和产品实际表现上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危机。比如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官方宣传其“黑科技满满”,有“双风道高效导流散热”等功能,雷军也强调内部结构改变、双风道导向轮毂散热 。可实际拆解却发现,该部件更多只是摆设,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或产生下压力,日常使用中的散热效果也不明显,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小米官方虽然后来致歉并提出补偿方案,如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但这一方案被车主批为“缺乏诚意”,因为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积分价值仅为选装费的4.7%,且未覆盖已提车用户的退车诉求。这种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让小米陷入信任危机,众多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并启动集体诉讼程序。

从更深层次来看,小米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一直以来,小米靠性价比优势崛起,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生态链、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在汽车领域,它试图以堆性能和配置、打价格战以及强大的营销来打开市场。然而,造车不同于造手机,汽车作为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一味强调速度、性能和低价,而忽视安全、品质和技术的扎实沉淀,必然会带来隐患。当出现安全事故、产品问题时,前期过度营销所积累的信任瞬间崩塌,被流量反噬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行在技术和品牌方面不断发力。华为的ADS 3.0智驾系统市场认可度高,城市NCA覆盖率超90%,形成技术代差;比亚迪垂直整合供应链,如刀片电池,在中低端市场市占率超35%,成本优势显著 。蔚来通过换电网络与用户社区构建差异化壁垒,2024年换电站超2300座,用户忠诚度达68%。相比之下,小米SU7因设计模仿保时捷、碳纤维部件“功能缩水”被质疑缺乏原创性,30万元以上市场高端市场渗透率不足5%,面临着品牌高端化困境。

小米如今遭遇艰难处境,是产品质量、宣传诚信、发展模式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面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想摆脱困境,必须深刻反思,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把控、品牌建设和宣传策略等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