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你聊聊阅读。
之前的文章里,谈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我讲过阅读的好处。其实大家都明白,阅读是改变人自身命运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法。
现在的很多人都指出一个现象:小时候随处可见的书店现在却找不到了!是不是就代表着书的没落?
其实不然。互联网的兴起必然会对实体书店有影响。相比人们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去书店买书,现在人更常做的,是在网上搜一搜某本书的评价,然后下单。两三天的时间书就到了手中,价格还比书店便宜不少。以前书店虽然多,但大多数人的家庭并不富裕,一年也买不了几本书。现在则不然,无论看不看书,家里总要有个书柜装着书,也算是书香门第。电子书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看书成本,一部kindle,装着几千部书,走到哪里都能看几眼。所以,现在书店少了,但看书的人却多了。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不是只要多看书就可以了呢?不是这样。看书也讲究方法,没有方法的阅读,看的再多也没用。最多就是眼熟,书里讲的什么完全想不起来,浪费了时间,也浪费金钱。
下面,我就不同种类的书籍谈谈我的阅读方法,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1.学术类的书籍。
这样的书籍基本都是枯燥无味,除了有需要的人,让人真的很难读下去。学术类的文章,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或者现象,来阐述定理。这样的书最好一页一页看,跳读很可能让你的思维跟不上。遇到生疏的概念,先将概念单独记下来,单独查询。做成知识卡片,最后整理成思维导图。重要的一点,学术书籍一本都会表明文章内容的引用出处,如果有时间,引用的材料也要看一看,加深理解。
2.科普类的书籍。
科普书籍其实是学术书籍的大众版,为了让大众理解,书籍用简单易懂的词语代替了专业词汇,减少了理论和公式,加入了大量实例。阅读这类书籍跟阅读学术书籍方法差不多,但是需要适当跳读。跳过一些浅显的部分,可以在保证理解书籍内容的前提下,大大缩短阅读时间。
3.工具类书籍。
顾名思义,工具类书籍是介绍方法论的书,一般一本书主要介绍一个方法,也许会围绕这个大方法衍生介绍一些小举措。阅读这种书籍,要重点看前言和目录部分。前言会讲明方法论的意义和作用,目录则会将方法论划分为小部分。根据目录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在后续的阅读中要格外留意。工具类书籍一般不厚,为了说明方法也会使用大量实例,所以跳读是个好选择。在阅读目录时你就应该判断出哪些章节是重点,哪些章节可以一扫而过。同样,阅读方法论的书籍也需要根据关键词做相应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你捋清文章脉络,以后回顾时也一目了然。
4.文学类书籍。
在这里,我个人的建议是阅读文学类的书籍不要跳读,要通篇阅读。文学,重要的是词汇和意境,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再说,文学是用来欣赏的,欣赏需要品味,如果你真的时间紧,那为什么还要读文学书?
5.其他类书籍。
其他类书籍范围很广,经管、历史、外语等都在其中。阅读这类书籍就要看个人需求选择完整阅读还是跳读。
受于篇幅所限,阅读方法只说这么多,但无论哪种阅读,都是以学习知识或者提高素养为前提,好的阅读方法不仅仅体现在阅读过程中的灵活应对,也体现在读完之后是否有输出。
在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给出了学习模式和学习结果之间的联系。单纯听讲的效果是5%;阅读的效果是10%;利用多媒体学习的效果是20%;现场示范的效果是30%;与别人讨论的效果是50%;践行的效果是75%;教别人的效果是90%。要想记得住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用多种方法输出,把别人的知识吃进去,吸收转化变为自己的知识。有一句话说得好:更重要的知识根本就不在书上,而在圈子里的人口口相传中。
以上就是我对阅读的理解,希望能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