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一、静女
《静女》这首诗,讲男女约会的事情。约会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话、礼物,缺一不可。
先说人物
约会就要一男一女,男主人公不知道长啥样子,只有一个动作,搔首踟蹰,怎么看着都是傻乎乎的纯情小男生。
女主用了很多形容词,静,姝,娈。
静,是美丽的女子?安静的女子?贞静的女子?娴静的女子?反正说法挺多。哪个靠谱一些呢?恩,这个,这要看从哪方面讲。
我们以前说过,汉代最权威的解释《诗经》的是《毛诗正义》,《毛传》里,“静”解释为“贞静”,从道德角度讲。
《毛传》大体在西汉景帝,武帝那会儿,是以毛亨为首的一批学者增删修编而成,那个时候正是西汉为了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思想领域里酝酿和推行“独尊儒术”运动的时候。
既然独尊儒术,就意味着儒术要对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都要有全面的解释。
《诗经》里多是的男女悦慕,民生愁苦的民歌,但治国理政,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从男欢女爱出发,所以这一批儒家学者,是以一种“经世致用”的精神去看待诗经,他们本着满足现实需要的目的去阐发诗经中的微言大义,把它升华为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王教典籍。”
所以《静女》这首诗呢,诗序里就说:这首诗是讽刺现实的,因为卫国国君无道,夫人无德,偷欢幽会都出来了,败坏风俗,告诫人们作为人君应该重女德轻女色。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就是贞静的女子很美丽,她在高高的,象征着不可逾越的礼教的城隅在等待我。
要去理解《静女》一诗在意识形态中扮演的作用,得从道德解释中理解。
朱熹就比较知情知趣了,他大概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当然是淫奔期会之诗,约会嘛当然是钻小树林,躲城墙角,总之是那里人少那里钻。
他很体贴地将城隅解释为幽僻之处,顺理成章的,选择这样地方约会的,当然是个脸皮子薄的小姑娘,所以静女呢,就是“闲雅”的意思,男孩子,是被女孩子的性情所吸引,这是很接地气的一种解释。
二、靓女
那么,哪个对?静到底是说姑娘的品德?还是性情?
恐怕都没有。
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情窦初开,你要问他,你喜欢她品德还是性情?他可能会回答一些大而化之,说了等于没说的诸如善良、优秀,开朗,有气质等等,其实,再抽丝剥茧地细细追问下去,你发现只有一个理由
——(他)好看(帅)啊。
十多岁,必然是个看脸的年纪,什么是善良,品德有多重要,还需要在人世炼狱好好磨砺些年头才能真正懂得。
静是一种亮丽清晰的美。
理由如下:
1.我们现在说帅哥靓妹,静,跟“靓”在古代是通用的,比方说,《老子》里有一句“燥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里有《老子》这个本子里,静自就写作“靓”
鲍照:《代朗月行》 :“靓妆坐帷里,当户弄清弦。”靓,是什么意思呢,注解说:“粉白黛黑”,靓妹,就是,眉毛黑黑的,皮肤白白的,小嘴红红的,整个人是眉黛眸清,唇红齿白,很明晰的一种美。
2.《说文》青部:“静,审也,徐锴曰:丹青明审。”就是该红的地方红的亮丽,该青的地方青的透彻。
3.还有一个侧面的证据《管子-奢靡》:曲静之言,不可以为道,这个曲静之言,解释为美言,很好听的话。
“姝”,“娈”都解释为美好,为什么表示美好的,有这么多字?
静女其姝,岂不是美女好美?
杨雄《方言》里有这么一段:
“娥、㜲(yíng),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㜲,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miáo),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fēng)。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我大中华实在是幅员辽阔,自然各地方言不同,古代也有普通话,叫雅言或者通言。好是当时的普通话,跟今天情形一样,通用语也在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来丰富自己。
所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最接近的翻译,应该是:
“那个靓妹真是漂亮啊,那个靓妹啊真是个美女啊”
三、约会
再说事件
约会这事,讲究个情趣,女生太直白,一见冲上去说我想死你了,抢男生台词,这恋爱没法谈了。
女孩子呢,首先要确定男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自己,怎么确定呢,看他等你的状态,如果着急不耐烦,这男人不能要,如果担心你路上出什么事,这是真关心你,如果害怕你反悔不来了,这是,恩,还没追到你。
这个靓妹就藏起来了,悄悄观察男孩子,有人说,这个姑娘很淘气啊,一点也不闲静,要我说,这姑娘聪明,淘气的孩子都聪明。
爱通“薆”,是藏起来的意思。爱这个字,英文现在翻译成LOVE。从词源上讲,其实不太确切。LOVE是神爱世间人,是爱之光芒普照。
而爱,繁体字是愛,从古文字形上来看,是上下两个手,中间一个心,意思是,这是我的心爱之物,我要用手藏起来,不给你看,所谓爱人,就是那个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人。
中国的爱字,从一开始,就有私心独占的意思。
男孩子,搔首踟蹰,踟蹰,是个非常典型的双声连绵词,徘徊不前的样子。
其实发chí chú这个音或者类似音的词语,都有徘徊不前的意思,比如踌躇,踯躅zhí zhú,峙踞zhìjù等等。汉文字,一般是表意的,但是这类连绵词,是写声的,词语的意思寓寄在声音里,字形是什么样子的,反而不重要。可能最早的本字是彳(chì)亍(chù),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四、礼物
女孩给了男孩一支彤管。
男孩表示,好有光泽啊,好好看啊,不是送的东西本身有多好看,而是因为是心爱的人送的。
彤管和荑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是只有姑娘给小伙子,还是两人互换礼物?
荑,比较明确,茅草的嫩芽,长这个样子,诗经“手如柔荑”手柔软白皙像初生的茅草的嫩芽。
彤管是什么呢?专家们意见纷纭,有人说是红色的笔,有人说是乐器,有人说是某种植物。
说是笔的,来自《毛传》,解释的非常脑洞大开,古代帝王后妃,在内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今天皇帝在哪个妃子哪里呆了多长时间,是喝茶还是那啥,都有女史手持红色的笔,即彤管来记录。
“红”象征着“赤心”,意谓女史应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地记录帝王后妃的起居生活。《静女》以实物“彤管”来说女史工作职能,当是借代之法。
说是植物的,靠谱一些,究竟是什么植物,其实并没有结论。
一种说法是辛夷花,也就是玉兰花,因为这种花也叫木笔花,红色,未开的时候圆筒状像一支笔,辛夷的夷,加个草字头,就是荑。
还有一种说法是,管字,换个草字头就是菅jiān,一种茅草,“草菅人命”的菅。菅、茅、应该是一类植物,可以混称。彤菅就是一种发红的茅草。
比如这样
五、总结
讲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
汉代到唐代,这首《静女》被解释为以讽刺君王失德来告诫大家要重视女德,贞静的女孩子,像马列老太太一样,站在有很多阻隔的高高的地方,藏起来,非常守礼,不随便见男孩子,并且给了男孩子个有女史忠心之德的彤管笔,谆谆讽谏男孩子要重视德行。
宋代之后,基本讲解就是闲静美丽可爱的女孩子跟男孩子约会,淘气藏起来,并且送给男孩子一些美丽的植物来表达爱情。
多好的女孩子,不要玫瑰,不花钱,就路边采点花花草草,好纯朴,好浪漫。是不是找女朋友就该找这样的?多省钱啊!
男孩子们,在古代,植物类的礼物一般都是女方送,比方说,“投我以木瓜”。买花的事情,应该女孩子做符合我们优秀传统文化。
不过,男孩子,恩,要“报之以琼琚”。才能永以为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