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曾在小时候憧憬过自己未来的样子,或者说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子,暂且把那种遥远的状态称之为所谓的梦想。这个梦想,自然是模糊的,不确切的,是万万不能轻易当成自己的使命来奉献一生的。随着年龄和认知慢慢增长,越来越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之后,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对自己的期望来使得自己不至于过于自卑或者自负。不切实际的梦想演化成了更加具体更易于达成的目标,甚至于有些人开始连目标也没有了,随遇而安,随波逐流。
当然,有梦想或者没有,有目标或者没有,对于个体的选择来说,都是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的。我所陈述的,力争是客观公正的,而我所倡导的,或是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看清楚自己的想法,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没有特定目标的人也能活出快意潇洒的一生,太过偏执的人兴许完成目标之后反而怅然若失。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形式和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是难点。
小时候的梦想不一定可靠,成年后的目标又真的是出于本心么?很多时候,不过是虚长了些年岁,但其中的思考并没有变多。很多人是被生活的的重担所压倒,无力反抗,无暇思考;但更多的人,只是按照他人安排好的路线机械地行走着,浑浑噩噩,心甘情愿地成为乌合之众。
虽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先追求的当然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要有钱够自己吃喝拉撒。但这并不意味着底层需求没有得到最大满足的情况下,就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难道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就不配向往爱情么?
难道被战火践踏的土地上的孩子就不能拥有实现自我的梦想么?
相反,恰恰是在这些极端环境下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因为只有上层的这些需求才能够彰显人类与动物本质上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下,宗教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毕竟科技发展的生产力暂时只能帮助人们满足底层需求,宗教和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可以满足人们的上层需求。
那么,究竟如何摆脱各种各样的束缚,去兼顾各个层次的需求,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这是酒馆想要探讨的第一个主题。借用儒家修行的思想来看,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只教授了我们如何格物致知,那么离开校园之后甚至在上大学期间,我们就应该开始学习诚意。所谓诚意,是要做到意必真诚而不自欺。换句话说,首先我们要做到对自己真诚,自欺欺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很多时候它确实能够保护我们免受一些伤害,但那毕竟是幼稚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察觉并直面我们潜意识中的自欺,才能帮助我们解答一个问题:
我到底想要做什么?
什么样子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所有关于自己的修行,都应当从认清自己开始。
附1: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愿景,可以试着写下:
1. 自己在死前无论如何都想做到的二十件事;
2. 2019年剩下的日子里十分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完全没有头绪的话,说明你对自己太不关心了。可以参考上面人类的正常需求好好想想。另外务必注意,想做的事情不限于为自己而做的,也可以是想为他人而做的事情。也欢迎大家将这些愿望分享到太狼信箱:permaletter@126.com.兴许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给大家。记得当年刚进实验室的时候,采访过绿森林的博主,月冷塘寒,当时他说他的愿望是要建造一座天文台以及世界上最牛的电镜实验室。
也不知他现在还记得否。
附2:温馨提示,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或者从未深入剖析过自己的人,重新认识自我可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很有可能你会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悉心构建和维护的模样,不过是一场巨大的骗局。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同样,认清真正的自己之后,仍然能够爱自己,也是一种英雄主义哦。
附3: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最早出自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有些防御机制是带有自欺、逃避性质的,可能会成为我们认清自己的一个大的障碍。所以近几期的酒馆文章都会附有对部分相关的防御机制的简要介绍,这一期的主题是:
逃避机制之压抑
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是个体对于自我不能接受、具有威胁性以及痛苦的经验和冲动,无意识地进行排除抑制,使之隐藏到潜意识中去而不自知。这种防御机制虽然暂时好像将负面情绪处理干净了,但由于能量并未得到引导和释放,极有可能以其他的形式爆发出来。
我们常说的“忍”,就有点类似于压抑。出于现实情况考虑,职场上的人对于领导的责骂和训斥可能毫无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产生屈辱和愤怒的情绪,他有可能会将这部分能量迁怒于路人或者猫,甚至带回到家庭里去。如果压抑得太深,甚至有可能异化成更严重的负面情绪,如憎恨。
当然压抑也有其好处,能够使我们不至于在公共场合表现失礼,但务必要保持自知,等到时机合适时,再好好梳理和消解之前的痛苦经历。想要真正对某件事释怀,要么让时间慢慢淡化之,要么勇敢面对并将其解构,至于如何解构,在之后关于情绪的主题里会详细介绍。总之,不能无视它,假装它没发生一样,那样迟早有一天它会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方式爆发。
对了,顺便提一下一个超级积极的防御机制:升华
这个机制很好解释,如果被领导批了,那就将愤怒转化成力量,力争下次做得更好;如果失恋了,那就将悲伤转化为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作者失恋的时候创造出来的,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当然,这比压抑要更难以实施。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磨砺修炼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