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和二丁目先生学习意象对话和释梦,授课过程中,他抛了个问题给我:“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所谓的一见钟情纯粹看脸,不太可靠,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我个人倒还是相信的。我一直坚定的认为世间有很多美好,你没有经历过,不代表它不存在。一见钟情也属于此列。
不过,我想二丁目问我这个问题应该不会是单纯的想和我探讨对于一见钟情的看法,于是尝试着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一见钟情。我个人觉得原生家庭以及外部的生活环境造成我们的内心有一些需要,而在当我们去认识一个新的异性时,会把自己内心的需求投射到对方身上。如果对方在现实中的满足度较高,噢耶,理想化投射成功,丘比特的红心之箭成功射中你的心,你会开始渴望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这就是一见钟情的来源。
二丁目认同了我的分析,他告诉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假想的恋爱对象,是你自己的对爱情的投射,期待这样的爱情,当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出现的时候,人就像见到了心中的他/她一样,于是说遇见了一见钟情。
只不过这种一见钟情,爱的还是自己罢了。
经得起考验的,把对方从心中拿出来,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把心中的他变成现实的他,才是真爱情。
二丁目又向我抛出了个问题:那你觉得每个人是如何区分对方是否和自己心中理想化的恋爱对象形象一致的呢?
“子人格!”联想到最近学习的内容,我脱口而出。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子人格:浅谈子人格|你有几个灵魂?
子人格理论最初是荣格提出来的,但人格意象分解是意象对话体系中独创的技术。在意象对话中看来,人格是由子人格构成的总体结构,每个子人格之间大致独立,不过各个子人格之间又是有关联的,把人格用意象分解为子人格的过程就叫做人格意象分解。
子人格通常会有16-30个,每个子人格都有他独特的性格,你甚至可以给他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这有别于精神分裂病人,我能够意识到这部分的我占据了主体,我可以切换不同的行为模式。但我还是我,是各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而不像精神分解的病人一样,分不清内心的幻象和现实,也不会在不同子人格出现的时候出现记忆障碍。
“是的!”二丁目肯定了我的回答。
他说:“你的异性子人格形象,其实就是你心中假想的恋爱对象的形象。如果你认识的异性有一部分特质和你的异性子人格高度重合,那么你就有很大的机率会对他产生情愫。很多人的异性子人格不止一个,所以他会对不同类型的异性一见钟情。”
这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项研究,一群研究者进行了一个大规模快速约会实验,发现如果男女一方在30秒内无法让异性印象深刻,那么就注定成为"无缘人"。现在看来,在这30秒内所发生的事情,不过就是你在判断对方的形象是否和你的某一个子人格形象高度重合罢了。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产生了一见钟情,此时你产生感情的对方并不是真实的他,而是你心中的他,你还是爱的自己呀。
在现实交流中,看似你是在和他交流,但实际上是你和自己心中的他交流,对你自己来说对方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只在意心中的他/她是什么样的。
也正因为如此,当热恋期一过,荷尔蒙的影响逐渐消退,随着你和对方关系的深入,你会沮丧的发现对方和你想象中的他并不一样,他无法补偿你的内心需求。而这个时候,因为理想化投射的失败,你们进入了磨合期。如果你有承受理想化投射失败的能力,并能通过共情,去矫正心中的“模型”,尽量使心中的“模型”和他本人越来越接近,那么你们的关系会更紧密,否则就很容易因为理想化投射的幻灭而分手。
而看一个人是否具备承受理想化挫败的能力,是否具有共情能力,主要是看他能否在爱自己的同时能否爱别人,能否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而这是需要一定的心理成熟度的。所以如果你想拥有一段健康持久的亲密关系,那么必须先要让自己的内心成长起来。如果想要更完美的结局,那么在和一个异性见面之前,最好先遇见一个更成熟的自己。
最后附上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的《love at first sigh》,它被收录于诗集《View with a Grain of Sand》。
一见钟情 作者: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译者:苏缨
有一种爱叫做一见钟情,
突如其来,清醒而笃定;
另有一种迟缓的爱,或许更美:暗暗的渴慕,
淡淡的纠葛,若即若离,朦胧不明。
既然素不相识,他们便各自认定
自己的轨道从未经过对方的小站;
而街角、走廊和楼梯早已见惯
他们擦肩而过的一百万个瞬间。
我很想提醒他们回忆
在经过某个旋转门的片刻,他们曾经脸对着脸,仅隔着一面玻璃,
还有某个拨错的电话,人群中的某一声“抱歉”......
只是,他们不可能还记得起。
若他们终于知道
缘分竟然捉弄了自己这么多年,
他们该有多么讶异。
缘分是个顽童。在成长为矢志不渝的宿命之前,
它忽而把他们拉近,忽而把他们推远,
它憋着笑,为他们设下路障,
自己却闪到一边。
但总有些极细小的征兆,
只是他们尚读不出其中的隐喻:某一天
一片落叶,从他的肩飘上了她的肩,
也许就在上个周二,也许早在三年之前;
或是无意中拾到了某件旧物——遗失了太久,
消失于童年灌木丛中的那只皮球。
或是他转过她转过的门把,按过她按过的门铃,
或是他的刚刚通过安检的皮箱正紧紧挨着她的,
或是相同的夜晚里相同的梦
冲淡了,被相同的黎明。
毕竟,每一个开篇
都只是前后文当中的一环;
那写满故事的书本,
其实早已读过了一半。
愿你我都能遇见那个仅是看见,就让你忍不住扬起嘴角的人。
一坚持日更中,欢迎交流讨论
转载等事宜请简信经纪人:加油小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