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作为自己的读书标准。
看书向来是囫囵吞枣,几乎从不思考。因此在瞌睡中看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少有人走得路》。看这些书本是想从中获得启发的,但仅凭我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最终的结果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直到最近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犹如当头棒喝,才猛然醒悟过来。
读书怎么可能不用思考呢?
当然,如果说仅仅是消遣性的阅读,纯粹为了消磨时间,满足好奇心,这是不需要思考的。
但如果我们想从书中获益,不论是提高自己某方面的技能还是增进自己对某些事件的理解,都是需要思考的。
而我却总为自己的惰性找借口,大诗人陶渊明都说读书不求甚解了,古人诚不欺我的呀!
我甚至安慰自己,三毛也说过:“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所以只要看过就好了,书中的内容总会变成的我“血肉”。
可是我忽略了陶渊明的整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大诗人好读书,读书面必定很广,这本里的不求甚解,到了那本里可能就不言而喻了。
我,一个末流读书选手,一年总共也读不了几本,还也“不求甚解”,想来有点好笑。
读书怎么能不思考呢?
不思考我们最多只能从书中获得和我们认知在同一水平的资讯,只能用惯有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提高自己的认知。
这与我们想要从书中有所获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因而,读书必定是要思考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判断来掌握整体或部分道理或意义,只有将书中有用的知识消化吸收了,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