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在上个月结束了,现在是高考录取通知陆续下来的时候。
高考两个字,总是自带一种紧张感。
能进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有时候只是1分的差距,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要走的路。
今年,安徽一位考生考试弄丢了身份证,补办后,因为太紧张焦虑,又丢了,民警为他加班加急补办,才得以顺利参加考试。
“高考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吗?”
刘同曾说,这个问题更应该换成:“高考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了吗?”
考试是一时的,而学习是终身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无能为力,能学好什么,想真正学点什么?
通过高考,知道自己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想去哪里,能怎么做,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事。
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读书时决定了一个人的成绩,在工作时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快速适应工作、工作效率有多高,能不能在一个行业站稳脚跟。
读书时总有那么一种人,上课不认真听讲、看课外书,下课玩得比谁都开心,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让很多认真学习的人望其项背。
他们是智商高吗?
我有一个朋友,读书时就是这样的学生,看起来每天轻松自在的,最后以全校前十的成绩考进了北大。
他把自己的优势归结于“特别会考试”。
毕业后,他在一家大型手机生产企业工作,家里一个表弟参加公务员考试,经常跟他吐槽题目有多难。
家里人随口说:“你不是特别会考试吗?要不你和他一起考,看谁考得上。”
学习是一项通用的技能,读书考试用得上,工作同样用得上。
会学习的人,通常是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适合自己”,简单的四个字,却很难做到。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按照别人教你的方式去学习。
比如“背诵全文”,有的人喜欢一遍遍地朗读直到背下全文,有的人边读边理解背后的意思和成文的逻辑,自然而然地就背下来了。
几年之后,你会发现,前者依靠熟练度而形成的记忆,可能已经不记得了,后者因为逻辑还记在心里,所以思考片刻,还能背出全文。
这一说,成功激起了他的好胜心。当时工作也不忙,就准备起考试了。
他先是把前三年的考试题都做了一遍,在里面找题目的规律和拿分的技巧。接着就报了一个提高班,系统学习。
准备了几个月,结果真的考上了,而全身心备考的表弟却落榜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一种人?他们喜欢在书和笔记本上记笔记,各种颜色画的记号,密密麻麻。
很多研究都现实,如果你在书上记特别多的笔记,画特别多的线条,你的大脑会有一种“已经记住了”的假象,就不会再去记住它了。
我们以为努力地记笔记,多重复几遍,多背几遍,似乎能够记得住,但事实上不是。
因为这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法起到巩固的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也就是:你只是假装自己很努力!
所以学习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