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认知的天花板,回答一个好问题是检验地基的修行。
以下问题选自得到专栏《和菜头成年人修炼手册》,这是我的回答,你们是如何回答的?
58.用户黄礼贤:
请问和老师,如何面对孩子的芜杂局面?作为家长,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干净和整洁的环境,而且,我们作为大人,看到一个混乱无序的局面,总是本能的想要进行整理,否则,我们自己心里都会很难受。而从孩子的角度看,一个芜杂的状况,似乎更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可以从混乱中发现新意和乐趣。家长到底是应该干预还是放任?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答:对于管理的度,也是我一直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怕一管就躺,不管就乱,所以迟迟不敢下去去管,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在他自己的空间里,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乱的后果是什么,然后利用成年人的智慧让孩子体验到这种后果。
59.用户胡振强:
从小啊,我妈妈就批评我不爱收拾,书桌总是乱糟糟。直到今天,我的办公桌也还是如此。但是,只要别人不动我的东西,桌上哪怕看起来再乱,我也总能准确地找到我需要的东西。
菜头叔,这是不是因为,我那乱七八糟的桌上其实是隐藏着秩序的呢?只不过不是我自己有意设计出来的秩序,以至于连我自己都觉察不到?
答:整洁这是一年最简单的可控方式,尤其是多人共存的空间,不会有绝对的独立的,每个人都想要寻找一种可控的安全感,所以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
我们在自己的桌子上乱无所谓,可这会让领导不舒服,让领导的领导不舒服,
这个平衡怎么衡量,让对方把对你的关注放在事情上,
我相信一个业绩显赫的人,就算他桌在乱也不会有人指手画脚,因为能够管理你的人都在关注你做的事能带来多少回报了,
所以呢,你看乱又何尝不是我们内心想要对抗的一种外显呢,
无论怎样吧,我还是觉得,让自己成为拥有不被管理的权限,也是一种回应方式。
60.用户龙潭星跃—唐山:
您说“而肯定波洛克的人不会否定达·芬奇,肯定乔伊斯的人也不会否定雨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经验却正好相反,自认为楼层高的人经常会俯视甚至鄙视他们认为楼层低的人,要不也不会出现“鄙视链”这个概念。
或者,他们不是真的“肯定”?那真的“肯定”的定义是什么呢?
或者更深入一点,认同一个东西是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呢?难道是共识?但哪些人的共识才是共识呢?如果共识的圈子足够小,那这样的共识,实际意义又在哪里?难道到了最后,真的只能“存在即合理”?
答:如果没有吃过糖,我们该怎么理解甜味,
共识的存在我认为是为了降低沟通成本,可以高效的传递信息,
我会认同两种人,理解我的人,和我无法战胜的人,
第一种,我的理念对方很认可,我觉得我被看见了,我的轮廓得以显现,
第二种,他比我强大,强大到我无力反驳。肯定意味着,不是我自己技不如人,是鸿沟太大,我无法逾越。
我记得笑来老师说过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我们一旦掌握了某个群体的共识,我们就轻松的征服了这个群体。
61.用户永远:
孩子起初画画时不太注重像不像,但画出的画也能变现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是不是孩子的审美标准可能高于一般的成年人?我们父母常用像不像这个审美标准评价孩子的画,对孩子是不是一种误导,会把孩子的审美降低?
答:孩子的画即便很抽象,我们也可以模糊辨认出它是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个事物用这种非大众的轮廓呈现也是可以的,打开了我们的认知之障,
我还记得小学课程有篇“画杨桃”的课文,有的时候,像可能是一个角度问题,
那如此就不要让孩子学画画了,一路靠自己走下去多好,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松的分辨孩子和大人的画,或者有画画功底和无功底的人,
我尝试过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画到纸上,结果惨不忍睹,
画画学习的是解构,怎么把一个事物解构成简单图形,然后在图形上叠加线条,
我一个没有功底的人,控笔都不行,直线都不直,自然画不出想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