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父母达成一种约定,形成契约,必然会制定相应的奖惩。
当目标完成,会得到父母的奖励,看看奖励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第一,孩子心情愉快,因为奖励的东西,都是孩子所盼望的;奖励过后,可能造成每完成一个任务,孩子都会期望得到奖励,渐渐形成一种对应关系:任务——奖励;一旦关系在孩子心中成立,势必让孩子认为:我做的事情都是父母让我做的,是为了父母,都需要得到相应的奖赏,如果没有奖赏,就不去做了。结果是,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业、功课所有的事情都会明码标价,这不是父母所想得到的。
第二,给孩子的奖励是否适当;人总是向往更高、更远,一次奖励之后,孩子自然想要得更多,更希望奖励的档次越来越高。倘如父母给出的结果无法满足孩子的欲望,很大可能是内心的失落,甚至会怨恨父母,从而失去做事的动力。因为获得奖励成为了孩子前进的的动力,对奖励的关注更甚于所做的事情,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恐怕不那么美妙。
没有达成约定的目标,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
结果是对孩子某种原有权利的剥夺,实际上是利用父母的权威让孩子服从,尽管事先得到孩子的认可。惩罚的结果,在短时期内逼迫孩子依照父母的意愿做事情,但很难从孩子内心得到真正的认同。
对于自尊心正常的孩子,处罚过了就结束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对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总想着胜利,失败的打击很可能摧毁他们对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患得患失的心态解决不好将影响今后的发展,一旦考试挥之不去的阴影总会伴随左右。
自尊心较弱的孩子,他们是父母感情的观察家,非常在意父母的意见;看到父母失望、伤心,是不是会产生负罪感?而且造成的直接原因是由自己引起的,负罪感让孩子从心里发出“爸爸妈妈是否依然爱我?”
惩罚行为无法告诉孩子如何正确地做事情,只会带来痛苦的经历;
看着孩子的约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需要父母的体谅,凭借同理心的爱意和他们站在一边,让爱的感觉从父母心里传给孩子,当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得到情绪上的认同,更愿意与父母一同找寻学业中不足之处。
约定的规则、惩罚的条款转向学习方法、学业规划的探讨,父母和孩子共同寻求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答案。内心的认同与交流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业上的成长,利于孩子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
契约规则并不是家庭关系的构建基础,尊重、体谅、共情才是家庭成员间美妙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