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家里从没过过的节日便是清明节。
祭祖扫墓的仪式通常安排在春节,除夕那天或者前几天上山送灯扫墓,清明反而是不去的。
而清明另外的含义:踏青出游又似乎与清明的祭拜主题不符,于是清明节便有些夹生。只能扫墓,出游反而显得不够庄重。
感觉一旦种下,就很难改变,清明节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只适宜祭祖的节日。
另一个感觉则比较个人,天气似乎是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开始变得清新,明朗,绿意盎然。
国博的树仿佛一夜之间由光秃秃变得绿油油,生机勃勃的向上生长。绿色连带着味道都发生了改变,跑在绿道上,空气中弥漫着雨后蘑菇的菌类独有的味道,一种破土而出的湿漉漉的生命力在暗处蓬勃生长。
疫情的那年春天,隔离在家的我们每天都会选一处目的地,上山挖山笋,春雨贵如油,雨后的山笋长的肥美粗壮,每次出游必然塞满整个后备箱。那一年挖的山笋吃了整整一年。此后,春天出游挖山笋也便成固定动作,每年的山笋都可以从春天吃到冬天,等到来年春天继续挖。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民国时期,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到1928年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 。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解】
真正懂得道之规律的统治者不会自作聪明,他们反而主动丢弃那些智巧套路。放弃了方法套路的管理,反而事半功倍,也会带给人民百倍的福利和好处。抛弃那些虚伪的仁义礼教规则,不去规训,人民就能够重新恢复孝敬和慈爱。抛弃只为快速获得利益的巧诈、捷径和趋利的思想,盗贼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以“圣智”“仁义”“巧利”通常被作为治世的法则,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并非人民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基本思想,不足以拿来治理天下。
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心中不该有的杂念和欲望,摒弃看似聪明的智慧、大度的仁义和浮于表面的文化规则,这样就能避免心生忧患。
So,统治者应当遵循“道”的思想来管理人民,这样才能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而人民也应该遵循“道”的思想,这样才能使自己远离不必要的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