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又出来发问: 你有浪费力吗?
文末,还总结陈词:中国的新一代人,更奢侈,更爱享受,更浪费,家里的灯可以永远不关,这不是堕落,这是进步,有浪费力的人,才是有活力的、有希望的。
我们这些个从娘胎里就接受“勤俭节约”教育,打小就被要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的人,表示很不理解:
问
你的日常什么样子 ...
答
吃剩的饭打包回家;
去年破洞的t恤不要留着当睡衣要不剪了当抹布;
摔坏了的旧手机,即便经常死机,慢的令人发狂,也舍不得扔,盘算着换个屏还是拿来家人的二手;
旧的汽车开了很多年,空间太小,驾驶感受一点不愉悦,也继续开着上班下班,周末兜风;
装修过时的房子,格局不好,采光也有问题,挤着一家老小,要多憋屈有多憋屈,但手里的首付要不买个商铺,要不盘算着基金股票。
……
日子不就应该这么过吗?父辈这样,我们也这样。
鲜有人觉得哪里错了。除了吃剩的饭菜,我们舍得扔到垃圾桶,而父母非得放到冰箱里。
我们和父辈的区别其实没那么大,即便我们不愿意承认,甚至不去想。
节约是美德,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在骨子里。
前些天,和同学聚会。席间,聊到了换车的事情。
近日,他老公换车了,一辆自己中意已久的大红色SUV。提车后,上班开,下班开,恨不得躺在车里不下来。
“你们不是有车吗?”我问。
“是啊,但是,老公不喜欢了,他一直想换车!”
然后,她讲了不少心得与体会。
两年前,老公第一次提及换车的时候,她心头一紧,试图说服老公继续开自家的旧车的。没料,还没张嘴,老公自言自语:还是将就几年再说吧。
“等我攒够了钱,就买!”
接下来的日子,下班回到家的老公逛论坛,看车评,参加车展,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和车相关。
“他都魔怔了!”这样的评价用在当时的老公身上一点也不夸张。
“买吧,难得你喜欢!” 老公再次提及换车的时候,A果断支持。不参与选品牌,不参与选车型,甚至不参与商谈价格和付款。
吃了定心丸的老公很快做了决定,办好了手续,提了车,屁颠屁颠上班,加班,乐开了花。
“你打算换个什么手机?” 看着我烂的一塌糊涂的手机屏幕,A问到。
“没想好,或许接着用,虽然难看,还有点卡!” 我的答案随口而出。
其实,换个手机的打算很久了,只是每次想到的时候就被自己说服了:
还不算过时,打电话,发微信,上网,各种功能都能满足。
所以,用着用着,也就不糟心了。
只是偶尔想起来的时候,也会问自己: 为什么这样?算是虐待吗?
我们为什么这样?
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
支付不起?不喜欢,不期待?
好像都不是。
省吃俭用的日子,好像没那么令我们感到舒适和惬意,甚至剥夺了许多原本属于人生的乐趣。
本质上讲,人是享乐主义者,会探索出无穷无尽的需求,也一定倾向于浪费。
就像连岳举的例子:
50平米的房子,可以满足居住功能,他还想要200平米的大平层,偏要浪费150平米;20万的轿车与200万的跑车,前者更实用,后者路不平还不敢开,可人浪费180万,心情还特别好。
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而,我们为什么下意识的降低消费,甚至拒绝消费?
明明,我们不是苦行僧。
一来,我们被教育过度了,甚至杞人忧天: 电没了怎么办,煤没了怎么办,石油没了怎么办?水没了怎么办?空气没了怎么办?
所以,省着点用,错不了。
二来,我们穷怕了。
这种穷的感觉如影随形,钱存在银行里,放在投资里,钱生钱才会让我们安心。
唯独,消费不会。
消费让我们发慌,花一笔少一笔,更何况很多消费需要透支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钱。
这种害怕的感觉束缚着我们的思维,也束缚着我们的行动。
让我们不敢尽情享受生活,也不敢甩开了膀子折腾。
有句特有意思的话:新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
和社会进化一个道理,人的消费欲望,促使人们去创造不同的新生事物。比如说汽车代替了八抬大轿,空调取代了冰窖,也取代了蒲扇,人类的欲望没进步一次,社会文明就跟着往前迈进一大步。
人也一样,你想买超跑,你想买iphone7,你想住大house,为了满足这些源源不断的欲望,你会想方设法的工作,或者想别的解决之道。只要不违法,统统可以,无论多么脑洞大开,都算好事。
就像近些年流行的贷款政策,你可以付了首付提前买房,买车,买各种自己想要的东西,提前拥有它,享受它。
这样的消费,一旦养成习惯,与个人而言,利应该大于弊。
因为,你可以一边努力上进,一边好好的活着,两不当误!
“我们快四十了,还是决定买套自住的大房子了,要不觉得太亏待自己了。”
朋友琢磨了很久,还是决定取了银行的存款,去付房子的首付。
“让自己舒服的钱,花了它!”
“对自己好点,才是王道!”
这么多年,我们好像越来越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知道晚还是不晚。
管他呢,开始了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