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大橱下方是两个放衣服的抽屉,塞满了衣服。每次拿衣服都要好一番翻腾,毕竟衣服一件叠着一件。有时为了找一件衣服必须花费好长时间,甚至要搬出上面一层衣服,等找到那件衣服时,人已经被折腾了又烦又累,于是乎,将翻出来的一大堆衣服随手再塞回到抽屉里,日子久了,这两个抽屉变得不那么顺眼了。
终于放假有时间了,决定来整理这两个抽屉。首先从网上买来四个隔板,每个抽屉放两个隔板,将抽屉分成三个区域。我将所有的衣物倒到床上,重新折叠,主要是注意衣服叠后的宽度和高度,便于竖着摆放。叠完之后,将衣物按内衣、衬衫、裤子等不同类型分别摆放在不同的区域里。
经过整理后的抽屉,井然有序,一目了然。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行为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成就感。
这样的改变拖了很久才发生,这么些年里,我们就忍受着这样乱的状态,为什么呢?所以,深入探寻,希望从思维习惯的角度发现原委。
以前,衣服洗完后习惯放进抽屉,“放进抽屉”就是一个终极目标,衣服已经进入容器之中,完成了存储任务似乎就大功告成了。至于以后怎么找寻衣服就属于下一个任务活动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思维过程中的短期目标习惯。虽然行为有目标,但指向的是一个阶段,不具有长远性。其实放置衣物就预示着拿取衣物,没有将这两种行为连贯起来,也就是思维缺少连贯性的习惯。
而今天的收纳就是解决了“放”和“取”的关系,关于怎么放的设计就是考虑到怎么取的方便的因素。
抽屉比较大,利用分隔板可以将大分小,便于衣物的分类,平常抽屉比较乱难以找到衣服就是没有注意到分类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分类的意识非常重要,每天有许多事要去完成,早晨我们要将这些事情进行分类,分清哪些是紧急的哪些是重要的,或者按办事的地点、工具等进行分类,经过分类之后处事自然就有序有章法了。至于学习上,分类就更重要了,科学的分类才会有利于知识的建构,生活、工作几乎所有的方面都离不开分类。当我们一睁开眼要干点什么的时候就考虑如何将眼前的任务分类吧,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也要先想好写那些方面一样。
以前打开抽屉,我们先看到的是最上层的衣服,要寻找到需要的衣服我们必须采用“翻”的动作,而且翻开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区域,要找的那件衣服在找到之前都是一个谜。而现在打开抽屉,所有的衣服都在眼前陈列,我们看到的就不是局部而是整体。当我们能整体的看到事物的全貌的时候,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就会从容方便。生活中也是如此,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就会看得更准确一些。所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思维,多阅读、多思考。
走进一个处所,停留一间居室,即便只看一个抽屉,也足以发现主人的特点,他的情趣、他思维的方式等等,而居于其中的人往往自我并不觉得,习惯了环境,更是难以跳出思维的习惯。我们不妨静静观察,以旁观者的新鲜的角度,发现自己,从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