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之间在网上看到一段关于讲述爱国的视频,看完之后深深被讲述者资中筠先生深刻的思想所打动,她的讲述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通过单纯的讲述将我的认识引入到一个新领域。看完该讲座视频之后在网上搜索她写的书,买到一本文集,到手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开始阅读,昨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看到了放在书柜中的这本书,拿出来,在床头柔和的灯光下开始读书。
打开之后就深深的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没有夸张的表述,没有过分的修饰,没有感情的煽动,纯粹的文字,读起来如同春风拂面,雨露滋润,不知不觉中被作者引领到认识的新高度。深深的感叹这才是好书,也许是我已经与文化渐行渐远,我已经被工作拖入了无底深渊,也许我已经沾染上了浓重的市侩气息,当我读到如此朴实的文字,感受如此严谨的思维脉络,倾听如此详实又充分的论述,接受如此新颖的观点,感觉自己的身心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涤。原来朴实的文字也可以如此深刻隽永,发人深思,引人自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在交流,当我读完作者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书中没有说教,有的是严谨的分析和启迪式的引导,面对如此好书,现在的我除了由衷感叹一句“写得真好”,已经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描述。
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教育我一定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但是其实我读书并不多,读的最多的就是古今中外的小说,而小说最吸引我的就是故事的情节,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本书单纯的文字和论证如此吸引我。说来惭愧,我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直到毕业后两年才通读一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我个人看来社会契约论虽然写的很好,但是在文字表述上不如此书严谨,(由于法文翻译为中文导致的)。昨晚仅仅读过两篇文章,深深的被打动,作为一本好书,最起码的不会是一本无趣的书,不依赖情节,不设置悬念,仅仅依靠论述如此吸引人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晦涩无趣的书可能内容是深刻的但是他一定可以有更流畅的表达方式和更宜人的阅读方式,我从读书时代就非常反感“啃大部头”的这种说法,因为就我读过的中外名著没有一本是需要啃得,他们都能够完全引人入胜,在不知不觉中读完而又回味无穷。
读完之后突然想写点东西,但是发现自己已经难以写出像样的文字,突然之间想起来中学语文老师对我的评价“少写多思吗?”当时年幼并未做太多的思考,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多思而少学。到了工作之后更是很少使用大脑,也几乎没有读书,现在乍读经典,才感叹自己已经多年未读好书,面对如此好书,已经没有能力去评价。回顾此篇散乱的文字,更是觉得需要做读几本书,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读名家之作,最起码在以后遇到好书,见到高人的时候不至于连赞扬的话都说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