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的网络热议汹涌而来的时候,在众多父母疯狂鸡娃的当下,另一股新潮流“普通学”悄悄闪现:据说,豆瓣上有个“普通学”小组。
这,无疑是一拨儿被“内卷”裹挟但又有所反思的年轻人为自己创设的喘息空间。
这个小组的出现,也意味着,对组内的成员来说,“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一个人生命题”。
有人会说,这世界上99%不都是普通人吗?难道这不是一个常识?
还真不是。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特意说一下“内卷”这回事儿。
“内卷”其实出自上世纪中叶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一项田野调查研究成果,最早指的是印尼爪哇岛的农民在水稻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精耕细作,但并没有大幅增产的现象。
去年起,这个词突然火了起来,被广泛拿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想尽办法在各方面竞争但实际上并无增量只有内耗的现象。
对内卷现象最通俗简洁的解释大概是:“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别人”,而对它最生动形象的解释,大概要数下面这个故事了:
“一个村里10个孩子,只有2个能上大学,大家每天就是掏鸟、抓鱼、爬山、捡石子,村里欢声笑语。突然来了一个培训机构说,我给你培训能让你们孩子上重点大学。这10个孩子都去培训了,从此家家户户鸡飞狗跳,最后仍然是只有两个孩子上了大学,这个比例没有改变,过程让家长、孩子都很痛苦。这就是内卷。”
内卷狂潮来袭,很多人都无法泰然处之,焦虑、打鸡血者比比皆是,似乎没有人能再安于做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节奏。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在我看来,竞争一直都存在的。人类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的竞争,从来都有的,只是随着社会转型、生活节奏加快,一切都仿佛按了快进键,竞争表现得更集中更突出罢了。
内卷,也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只不过因为有人给它命名了,又有人借助了互联网的存在使他暴露在公众视野里,再加上方便易得迅速传播的自媒体的渲染,这就成了一个吸引了很多注意力的词汇、现象了。
一种现象,自从有了名字后,就有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影响力,之前,顶多算“潜滋暗长”。
再加上“赢者通吃”的客观结果,很多人就陷入内卷的闭环里,只能全速奔跑,再也没办法安之若素,更不敢做“普通人”了。
其中,有人认为,自己曾在学校课业学习上得到过较好的成绩,就意味着不再普通;有人认为,“普通”就意味着糟糕;有人认为,“要比别人更好”才算不那么普通,才勉强可以接受;还有人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普通却也能生活得很快乐,因为ta的字典里向来都在竞争并且必须得“优”才会有短暂的快乐。
在这些认为“做普通人是需要大费周章习练的人生命题”的人里,他们很多都是从小读书一路顺畅,因而自我估值较高的人。
这个群体,也是最容易因心理落差而自戕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就能明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件事儿,对不同人来说,难易程度是存在很大很大差别的:
从小出身优渥、总是第一、自我期望过高的人,很难接受自己本来普通,大概率上终归普通这回事儿;但从底层一步步走出来、从小经历过磨难、解决问题能力大于其野心的人,接受起来就很容易。
或者说,后者很早就清楚地知道自己非常普通,取得的那一点成绩也是努力得来的结果,并非因为自己不普通,那成绩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就脱离了普通。
接受自己是普通的,又能积极地顺势而为,可能是每个想不负此生的普通人要尽全力学好的一门课:
野心大过能力,或者说自我认知高过实际能力,必然痛苦;若能颠倒过来,能力大过野心,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过自我估值,就顺和了。
行文至此,突然觉得教会孩子做一个积极快乐的普通人,才是做父母最该做的事。
对于育儿来说,这是根本,是“道”,至于知识、技能、学历、人际交往都是“术”,这么一区分,它们的高下轻重主次自明。
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说:“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自幼培养,当孩子能利用想象力和自身能力来应对无聊时,他们就会像不被打扰的幼苗般,在土壤里,安安静静地长出最适合自己的姿态。”
我特别认同哲学家罗素的这个观点。
同时,从层出不穷的悲剧性的社会新闻来看,特别是抑郁等心理类疾病低龄化的趋势和令人痛心的惊人数字看,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欣然去过普通乃至单调生活的能力,也应当自幼培养。
当孩子们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自己父母心中的珍宝;
当孩子们知道自己不需要优秀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人爱,而可以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们学会即使全世界都忽视他他仍可以珍视自己;
当孩子们建立起自身的纵向评判体系,而不总是横向跟其他人对比;
当孩子们看到身边人在某方面遥遥领先,内心升起的不是嫉妒;
当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首先想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可求助的人,而不是伤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教育的目标才算初步达成吧?
当孩子的生活不是“高开低走”,不是“出生即巅峰”,不在生命早期就经常处于关注密集的聚光灯下,而是尊重规律的循序渐进,把生命之旅过成一个有趣的寻宝探险活动,认为遇到“柳暗”很正常,偶遇“花明”便是意外之喜,自然会少很多自身纠结、自我质疑,也就不会萌生主动结束游戏的念头。
如此,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个真相,大概是对孩子最深切的生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