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射箭比赛不以射透为主,而主要看是否射得准确,因为人的力量不同,自古如此。”
解读:1、孔子认为射箭已经不是远古时期养家糊口或者自卫的技术了,而是一种礼的呈现,是从容优雅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很多技能已没有了原来野蛮、危险的的部分,只留下了优雅的、具有技巧性、观赏性的部分,从而变成了一种竞技。这种竞技充分体现了双方的礼仪教养和教育程度
2、现在正直东京奥运会之际,每一场比赛都是一种竞技比赛,我们所推崇的是奥林匹克精神,所推崇的是永不言败的精神。正如奥林匹克之父拜旦所说: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全力以赴。而近期看到那些“带病”上场的裁判、看到R国某些运动员的某些神操作,让我们气愤;也让我们觉得他们好可怜!更让我们看清了他们在某些方面龌龊的嘴脸。真像孔夫子所表达的,体现了礼仪和教育。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 子贡想在祭祀时省去活羊献祭这个环节。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的是羊,我惋惜的是我们的礼啊!”
解读:1、子贡作为儒商鼻祖,富可敌国;朔:每月初一成为朔。告朔指每月初一都要杀一只羊进行祭礼。因此子贡觉得这样比较浪费,就问孔子是否可以代替祭羊。孔子说子贡爱的是羊,孔子在乎的是礼。从而感慨当时越来越没人重视礼了。
2、这个小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矛盾,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时间延续,矛盾点不同,但也要我们时刻需要解决矛盾。
不能说孔子重视礼教不对,也不能说子贡心疼羊不对,只是每个人考虑事物的角度不同,因而产生歧义。只能说随着时间的推进,因时、因地的去决定如何做。比如这个问题,放在孔子那个时期,肯定是偏向于孔子、偏向于礼教;但放在当下,就不合时宜了,显得就比较野蛮了。这是因为历史进步的车轮即改变着时代,也改变着思想和行为,这是谁都无法阻挡的。
刚刚看完《觉醒年代》和女儿讨论胡适先生同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最终的分歧。女儿非常不喜欢胡适先生,我跟女儿说:在当时特定的时期下、根据胡适先生的经历以及眼界等条件的限制,他推崇美国的政治格局,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只有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寻求出更适合的。救国之路都如此,更何况其他事情。
所以只要顺从时代发展、按照时代需求去做就是对的。
3、一个个的矛盾使我们痛苦,但也使我们成长,解决一个矛盾就是一次选择,一次对认知的实践,更有甚者就是一次“赌博”。面对每次一矛盾冲突、选择大多数我们都觉得很痛苦、很烦闷,每天也有解决不完的矛盾。所以叔本华说:一个人痛苦的总数不变。但正如樊登老师说的一样,人痛苦的总数其实是可以改变的。痛苦是随着自身能力的改变而改变的。一个人体会幸福的能力高,那么幸福感就会增加,反之痛苦感就会增加。人与其每天痛苦的生活,不如开心幸福的生活。一生很短暂,且过且珍惜吧!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领导尊敬尽礼,人们却认为我是谄媚。”
解读:1、对于孔子来说,他时刻都按照礼数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仰,可却遭到别人的讥讽和误解,使得孔子无比感叹!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还是坚持自己正确的信仰,还是坚持重礼节。时至今日,现代社会也会有很多因为理想和看法的不同,使个人生活的形式、为人处世、兴趣爱好也不同。而自身的一些好的行为、信仰,会招致别人的“风言风语”甚至诋毁。有些人可能就会因为外人的言语而没有坚持对的信仰,甚至会去失去自我而去迎合别人。有些人则会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任凭别人如何诋毁、前路如何艰辛,始终不变初心,砥砺前行。从古至今,只有能坚守自己信仰和理念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2、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文明”不单单是在中国雄厚的文化底蕴,也不单单是在“四大发明”,而是在“礼数”、“礼教”上。古代人注重礼教修养,要求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尊贤使能。古人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要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从小培养礼教礼数。而当今的中国对于礼教方面却不及日本。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大唐学习中华文化、礼仪文明,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日本对内的礼仪礼教依旧保持的非常好,而中国在这方面却有些走下坡路。现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在家可以跟家长大吼大叫;在学校可以跟老师对着干;对待外人更不会以礼待之。真不知道长此以往,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觉得现在全国都刮起了“学习国学”之风,也是对中国礼仪的一种新的认识渠道、学习渠道,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礼仪礼教,让整个社会风气都能越变越好!
总结:肯能大家觉得我也是个矛盾体,第一句里还斥责R国,后面又表扬他们。其实这不是矛盾,用一个词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像人无完人一样,别人好的东西我们也一定要给予肯定,并向其学习;不好的地方我们更要嗤之以鼻,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