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院专栏】转载请著名出处。
近几年,“宅”文化的兴起!宅男宅女,不知何时,宅居然成为一种现象,大量的年轻人呆在家里,只要网络在,就一周不出门,也相安无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外卖解决了生活问题,不出门,依然知天下事,生活也无忧,在家刷单,做水军也不耽搁挣钱,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好像看起来很自在,大家相安无事,与世无争,所谓佛系的样子。
可是这些人在家里具体做什么呢?内心世界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否还再关注窗外的小鸟鸣叫,花开花谢,甚至他们是否在思考明天,思考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是否在他们他们的世界里是否还有奉献和爱?我也不知道。其实真的没有人知道,这个已经成为这回现象的问题,其实很少有人深入研究。
从最近看到的调研数据发现,大部分真正比较宅的孩子,的确是性格内向,而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幼童年期,作为内向孩子的父母,对于性格内向孩子的了解,内向孩子有什么特点?内向孩子的的优势在哪里?以及如何和内向的孩子相处,都缺乏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更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放任自流,为孩子成年后的“宅”埋下种子。其实心理学对于内向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多的成熟的理论,模型,工具方法,实践案例,关键还是要看年前的父母,是否愿意花时间精力学习、去践行,不是孩子大了宅在家,再去着急恐怕也太晚了。很多因为在孩子成年的后,从父母角度的努力已经是收效甚微,甚至是更加伤害了原本就是脆弱的亲子关系。
在心理学上,关于对性格内向孩子的研究的确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面,太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积极,活泼乐观,直到过去十年,积极心理学给才内向孩子正身,开始引导父母研究内向的孩子,并根据孩子的性格与孩子相处,让很多内向的孩子基于她自身的优势成长和发展,在亲子教育领域,内向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确保了内向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受教育专业的选择,以及未来职业方向的规划,甚至在婚恋中对于伴侣的选择,都有了一些相对科学和有据的指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相对比较宅的男生或者女生,都会有一个直观上共同的特点,就是总体都比较内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过去很多年前内向和外向,作为一个简单的性格分类,数量比例也就是五五开吧,而今天太多的人认为自己都比较内向,其实平时在读书会活动的现场我们也能真实的观察到,积极的参与活动的的筹备,在过程种做好书友的照顾,在活动中积极的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是非常少的书友,我们直觉判断,大致是30%左右吧,当然来参加读书会,能走到线下的相处和交流,本身就不是所谓的宅的孩子,还是总体比较积极乐观的人。读书本就是一种筛选,更何况愿意走出来一起参加线下读书会,的确是已经很积极了。那可想而知,内向的性格并宅在家的人数具体有多少了?
当然今天宗少的思考根本还是在于作为内向孩子成年的状态,而在于作为父母,你如何在孩子婴幼阶段,如何科学有效的陪伴照顾孩子,首先我们要了解内向孩子和外向的区别,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孩子能量积聚的方式差异,外向的人所获得的信息交流和能力恢复,都来自社交和他人的互动。而内向的人则是来自安静和独处;从生理的角度,内向的孩子更多的使用能够让我们减速和休息的副交感神经,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而外向的人更多的使用让人加速和战斗的交感神经系统,神经递质是多巴胺。另外孩子大脑四个区位的活跃度也不一样,内向孩子的大脑前叶更加活跃,外向孩子的大脑后叶更加活跃,内向的孩子,右脑占优,孩子就更有逻辑性,更注重思考,外向的孩子更爱玩,爱交朋友,沟通交流和协作性更强。从生理的原因,内向的孩子和外向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个不同本身没有任何优略,更无所谓好坏。
内向的孩子有着自己明显的优点,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懂得品味生活,热爱学习,擅于创造性思维,擅长艺术创作,精于缜密的思考和逻辑表达,乐于自处,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那么同样理解内向的孩子,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洞察和体会孩子,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种更加细腻,并也要强调逻辑分析,语言表达要缜密,要肯定孩子的性格特质,要叫他行事符合自己的气质。更加具体的有几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内向的孩子不喜欢多变的环境,噪杂的宴会,换学校,搬家等行为都不利于内向孩子的成长。第二,不要强势逼迫孩子接受,通过家长权威即使逼迫孩子接受了,孩子的反弹依然会很大不像外向的孩子很容易忘记不愉快。第三内向的孩子需要更加充分睡眠,需要补充能量。对于安全感极为关注,婴幼阶段不要独自留家,父母有不要偷偷溜走,或者出差。所以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必须更加细腻的花时间精力与孩子相处相伴。
所以原本是内向的孩子,如果父母亲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再处理不当,强势压迫孩子,那很容易孩子的童年埋下阴影,等到孩子独立成人,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孩子宁愿选择一个人独处,把自己的包裹起来,不自觉的把自己过度保护,生活在自己童年的五指山下。
所以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是孩子为数不多的最亲密的伙伴,这时候在婴幼童阶段和孩子相处就是很有艺术的事情,具体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调动内向孩子重要的方式就是请孩子帮忙,让孩子多多参与家庭的劳动,和一些家务,哪怕是很轻微的劳动,重在参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为这个家做的贡献,孩子也会有成就感。其次要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深入的讨论,不管是日常生活的观察,还是一些事件的感受,还是对于孩子所关注一些现象的剖析。第三和孩子一起她所关注的人,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鼓励孩子更多的和家庭外部的人产生链接,最好是深度的链接。第四,和孩子分享更多的父母的故事,尤其是父母童年的趣事,以及父母大家族更多的成员的成长趣事,甚至是一些丑事,让孩子理解到父母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让孩子链接到一个足够大的群体和体系中来。第五,尽量给孩子创造协作性的活动机会,尤其是协作性的运动,让孩子身体力行的感受集体的配合,以及归属感和荣誉感。
另外关于内向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中,也有一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目前同龄孩子,由于父母的提前教育,导致同龄孩子的思维认知和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宗少曾经的女儿在小学一年级女儿什么都不会,也是我们快乐教育的结果所致,没有刻意的安排学前教育,可是同班同学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习了拼音,古诗,算术,英语,美术等诸多的课程,所以孩子在一年级和其他同学就有一个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其实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父母如何帮助挖掘内向孩子的潜质,至少从学习的环境来说,还是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来做:
第一、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家长不能急迫,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信最重要,而这份自信来自对节奏感的把握。其次,要给孩子足够宽松和包容的环境。父母不能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动不动想要“别人家”的孩子。家长的贪心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一种贪欲,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以缓解家长的焦虑。沉浸式,漫步式的教育更加有利于内向孩子的发展。第三、学校是孩子重要的学习环境,内向孩子在课堂表现是滞后的,家长要提前和老师共同焦虑,给你内向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当然,最重要的家长积极参与孩子学校的事物中,加入家委会,或者和孩子一起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都会极大的鼓励孩子的参与感和自信心。第四,内向的孩子对于交友是属于慢热型的,作为父母,要及时关心孩子,从家长的角度,多创造孩子心仪的伙伴的课外交流环境和机会,协助孩子链接到自己向往的友谊和伙伴。第五、内向的孩子也容易在学校受到欺凌,父母要极度细心的观察孩子的状况,孩子是否心情低落,或者异常烦操,是否经常丢东西,晚回家,是否经常做恶梦,是否经常生病,厌学,或者经常提到一个人叹气,自言自语,当然父母要观察的细节很多。父母不仅要和老师密切交流,了解在学校孩子的状况。同时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建设好家庭的亲密关系,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孩子分享学校的情况,及时掌握孩子动向。其次要让孩子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问题,一定要让老师和家长参与进来,这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更多的同学不受伤害,是帮助老师和父母。并且要引导孩子及时制止其他欺负人的行为,挺身而出的制止会极大增强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心。特别是保护好朋友不受欺负,也是孩子的责任。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还是要孩子增强体验锻炼,甚至是武术、空手道等等自我防卫的培训班,受过体育训练的孩子敢于直视挑衅者的眼睛,不容易被欺凌。
对于内向的孩子,她典型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成长之路是与众不同的,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孩子,在当下这个时代,社会性的培养都是缺失的,如何和其他人相处,协作,甚至为了共同的目标去牺牲自己,对于当下的孩子,担当和责任都是非常稀缺的两种精神,宗少认为让孩子参与团队协作型竞技性的运动,这是对于孩子的社会性一个巨大的培养和帮助,足球,篮球,排球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如果孩子还有那么一点点想要去运动的冲动,就让赶紧陪孩子去吧。趁你孩子,趁我未老,一起去野吧。
对于内向孩子的陪伴和成长,就是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这件事情没有任何捷径,当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比较内向的时候,你就需要更多的付出来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内向的孩子的到底需要什么?核心是爱,还有时间。作为父母你要拿出时间来陪伴她,因为“爱“不是一个空泛的词,有时间才能够表达爱,你要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她,给她信任、信心,适应她的节奏,给她鼓励和快乐。
唯有父母的爱,能滋养孩子走出”宅“,幼年的陪伴,童年的鼓励,青少年的引领,青年的包容,在运动和旅行中,让孩子与天地自然链接,与亲朋好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