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到人工智能AI,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电影中那些可以如人一样思考,甚至比人还聪明,可以自我独立工作的机器人。
在多年的书籍和影视影响下,这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认知中的“人工智能”。
但是,如今已经被很多人大吹特吹的所谓的“人工智能”,却完全不是这回事。
很多利益相关的公司,故意混淆两种概念,借此来博眼球,赚流量,最后以此收割智商税。
在这些公司的手里,什么东西都要挂个“人工智能AI”的名头,以显得自己高大上。一个普通的手机,非要说自己是“AI手机”;一个汽车普通定速巡航,非要说自己是“AI辅助驾驶汽车”;一个普通的数据分类整理软件,非要说自己是“AI算法”;甚至一个保健床垫,都要说自己是“AI床垫”。
如果你问他们,这些所谓的“AI产品”,跟普通产品相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明显的改变呢?答案是:几乎没有,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很多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跟在这些利益相关的AI公司后面盲目乐观。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有数不尽的人工智能AI的新闻。随便一搜,无一不是“迈入AI时代”,“AI改变时代”之类的措辞。仿佛一夜之间,AI已经完全实现,世界马上就要因此被革命性颠覆了。
有句俗话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放在AI这里同样适用,AI目前的进步,与人们理想中的状态可谓差了十万八千里。而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AI”,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纯粹的挂羊头卖狗肉。
(二)
什么是人工智能?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知道,智能和电脑程序的区别。
简单的说,这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小数据”和“大数据”上。
例如人们看天气,看到乌云来了,我们就能判断出要下雨了。这个行为我们只接收到什么是乌云、天上有乌云这些很少的信息就能做出判断。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智能是依靠“小数据”的。
反之,普通电脑程序要怎么知道下雨呢?它可能要把历年的所有天气数据,比如卫星图,历史降雨量等拿出来,然后通过大量对比,加上很多的计算,来算出一个最终概率,推算出是否会下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电脑程序就是需要大量数据输入的,这就是说,电脑程序是依靠“大数据”的。
(三)
看到这里,我想聪明的读者朋友已经反应过来了。是的,目前我们市面上所见的所谓“人工智能”,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依靠“大数据”,来做一些计算。所以,那些所谓的“人工智能”,只不过是普通的电脑程序而已,跟人们想象中的“人工智能”基本不沾边。
甚至于前几年大热的在围棋上打败人类的AlphaGo,也是基于巨量对局的大数据,才能解决围棋等特定问题,其本质也是一种依靠“大数据”的电脑程序。
这种离开大数据就一无是处的所谓“人工智能”,毫无疑问,绝对不能算是我们认知中的真正人工智能,最多只能叫“大数据算法”。这种大数据算法,跟真正的“人工智能”比起来,只能说是初级的“智能程序”,连“小数据”强智能的影子都还没有摸到。
(四)
事实上,“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早在1950年左右,就掀起过如同今天一样的大热,然后就被人们抛弃了;随后1980年左右再次火热,紧接着再次被抛弃;到了今天,这已经是人工智能AI的第三次大热了。
距第一次大热至今,差不多已经70年了,在这期间,人工智能两次在大热到臭不可闻之间循环。一项技术,研究了70年都没突破,偏偏今天就革命性突破了?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一项如此神奇有用的技术,真有这么好突破,早在几十年前就全力突破了,何必被人们两次抛弃,以至于等到今天?
实际上,我在《从黄马甲看世界迫近的危机》中曾提到过,整个世界,已经在几十年前,就陷入了“技术大停滞”中,在停滞开始至今,唯一有进步的几乎只有互联网技术,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缓。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很多利益相关的公司、学术团体、个人,还企图误导民众,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狂热的盲目乐观,无疑是十分不负责任的。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人工智能,充其量是一种“优化的大数据处理程序”,确实会带来一种效率上的些许提升,但远远不足以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所以,对这种技术抱有过大幻想的人,基本上可以放弃这种不现实的幻想了。
科学本来一种好事,但是借着科学之名,来行欺骗之实,这就十分可恨了。这种欺骗,轻则让群众上当受骗,遭受无谓的损失;重则占用浪费巨量社会资源,还让那些本来脚踏实地的实用技术反而无法研究。这种短视且欺世盗名的行为,必将被所有人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