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到一个词——长期。一件事情长期来看如何如何,坚持长期的做一件事会如何如何等等。但是我们从没有对长期进行一个定义,这个长期到底多长?
这个长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的长期都是不尽相同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像我比较喜欢打篮球,就拿NBA当中的得分记录来说吧,同样是在漫长的几个赛季中累积得到一千分,不同的球员,所需要的时间就是不同的。甚至如果拿顶级球员如科比,和普通的球员相比,所需要的时间的差距可以说是相当巨大的。也就是说能力上的差距,导致人在做一件长期获利的事情时,所需要的时间成本甚至可以达到天差地别!
像科比,巨星级别的球员,巅峰期场均三十分不成问题;而一个普通的NBA轮换球员,场均得分在个位数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科比的得分技术多种多样,十分扎实,知道科比那句著名的名言吗——你看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吗?科比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天不停的坚持训练,保持自律的生活习惯,所以随着时间的延长,在长期中他能获得的财富和普通球员相比,相差是十分巨大的!
同理,在生活当中,通过自己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选择或者行动的质量,可以变相的缩短你的长期的长度!换句话说——学习使人长寿!甚至使人拥有更高质量的长寿!——李笑来
这句话是多么的让人警醒,几千年来,人们四处在寻找的长寿秘方,竟然就是——学习!虽然这是一种相对的长寿,但是它给人的大脑带来愉悦感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它给人带来的巨额财富,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这么些天,我们一直在强调长期思维,享受不确定性,避免即时反馈的陷阱,这些其实都是在为了一个概念而铺路——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么简单又朴实无华的道理,甚至可以说是人人都听过的道理。注意!是“听”过的道理,因为真正去尝试的没几个,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无几。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世界上那些有名的拥有巨额财富的人们,哪一个不是终身学习者?可是,为什么那么多如此明显的例子摆在那里,人们就是不去做呢?
人只能感受到他愿意感受的东西,人只能听见他愿意听到的话。——《第五项修炼》
对于这句话,我最近是深有体会,为了改善目前剧社里的懒散氛围,我准备了一个计划,最近刚刚执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
在这个计划当中,我首先利用了损失规避原理,让大家先有一定的付出,然后为了避免损失的产生,去做一些之前因为懒惰做不到的事情。但就第一天的情况来看,暂时的效果还不是很好,有可能是因为损失太小,不足以让人引起重视!
其次,我把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从第一篇文章开始,分享给他们,一天一篇,让他们每天写反思,成长进步。但是,这一开始的反对之声是相当巨大的。因为在某一些人的眼中,李笑来的这些文章就是心灵鸡汤,不是所谓的拿来就能用的干货,通过他们的反思文章我也看得出来有的人并没有认真去读,去想,甚至有的人是带着一种负面情绪去看的。写出来的反思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抱怨。当然了,还是有一些真正去努力理解并且认真反思的好同志,这还是要提一下的。
我的关注点就在这些抵触情绪很高的个别几个人身上,他们摆出了一副油盐不进,躲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就是不出来的姿态。一味地进入全面防御状态,不去认真的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分析这些文章到底有没有价值,没有给我提出一个看似有理有据的分析结果。仅仅用一些类似于“你喜欢的东西我们不一定喜欢,为什么要强加给我们的话来进行抵抗。”他们甚至不去想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些东西是什么?我们喜欢什么?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因为他们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只想着摆出一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姿态。
但我知道,这些东西,经过人深入的独立思考,是会看到他的价值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价值,看这些东西浪费时间,你得给我一个至少是像模像样的理由啊。我已经把我的理由说得非常的透彻清楚,演讲稿里解释的非常明白,可是有的人就是选择性的忽略。因为——他只能感受到他愿意感受的东西,他只能听见他愿意听到的话。
而这,就是需要我去改变的地方!
很多人三十岁就死了,只不过到八十岁才埋葬。——经典名言
因为他们过早的放弃了继续认知这个世界,躲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连看一眼外面的世界都不愿意。很多观念其实是偏见,但是我们选择了视而不见。
一个领导者的责任不是要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有多聪明,而是要促进积极的改变。
这也是我现在的工作重心,我要做的不是make things ,而是make things happen !所以我一再向他们说明分析这些东西的价值所在,以及我亲身体验后对于我的改变和收获。虽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我必须坚持下去。
可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就是向上述所说,从没有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有多聪明,尽量把自己放的很低,但是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影响力的减弱!
而权力不是领导给的,是员工给的。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一种让别人自愿接受你的影响的能力。
所以我也在想,是否应该适度的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才能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呢?毕竟至少我的这些经历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别人看到我写的文章的时候,对于我的肯定还是占绝大多数的。为什么我不把这些延伸到公司内部呢?
也许,领导者虽然不要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有多聪明,但是也应该适度的展示自己的能力。在需要他们发挥创造性的时候降低自己;在需要团队凝聚力的时候引领他人。我的问题也许就在于太过坚持降低自己,而丧失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膜拜是种动力,恐惧是种压力。
我们现在总说,公司里不要给员工太大压力,要多开发他们的自驱力,寻找自燃型的员工,寻找真正认可自己愿意跟着自己一起干的员工。尽量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减少约束。
但是我这几个月的经验告诉我,适度的恐惧是必须的,人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就会本能的产生惰性!
细胞的更替成就了个体的延续,个体的死亡成就了种群的延续,种群的灭亡成就了自然的延续!
如果公司内部没有良好的循环更替机制,那么就会逐渐的丧失活性,惰性就会迅速的传染,最终导致公司的灭亡。因为公司和人一样,如果内部的细胞不在循环更替,没有更新换代,取优去劣,那么死亡就是必然的。公司的内部没有激烈的竞争,那么公司就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所以,压力型工具和动力型工具两者相互结合,交叉使用,才是一个好的管理模式的起点。
坐享时刻
你是否真的在活着?
特此声明,本文章由马冲本人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