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日三省,三是多次,不是定数。但一天有三次反省足够了,不错了。时刻有空就反省,脑子要宕机。
过去的人有记日记的习惯,晚上就寝前盘点一天的经历和得失。当然,所及内容不一定是反省,大多是记实,以后反省的材料。记日记是好的反省方式,比仅脑子里空过强很多。有一点,生前就公开的日记不是日记,这话说的绕舌,就是说后一种日记只是文学作品,可信度不高,真实性不高,也就谈不上反省效果了。
为人谋而不忠乎?忠与不忠之间还有几级,不忠要划出底线来。很多时候首先要问值不值得忠?比如,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这是不忠吗?然而又必须为稻粱谋虚与委蛇,此情形底线就很重要了,虽然不忠但也不可以害人。
孙中兴先生说,“忠”就是把自己的职责做好而已,后来被解释成“效忠君上”,甚至要为君上而牺牲性命,实在是过度解释。
读《春秋》知道,春秋时期忠信是个稀罕物,缺什么就提倡什么。提倡到三国时期,三国不讲忠信了,三国“演”义,只讲信义。大汉倾倒,乱世里的人物在各种势力间反复横跳,不好意思讲忠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不可以全信?朋友也是分层次的,不是所有的朋友可以托付后背,交信自然因人而打折扣。孔子还说过“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言必信还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当初承诺时的条件改变了,就不必死守。但是此不信是以信为基础的,通常还是要讲信。有信的社会效率高,嗨嗨,与利有关。
传不习乎?看酒哥在老师停课的间隙,自行复习,传有习也。其实,习的含义是实习,所学可有运用乎?
李零先生说:这里讲的三条,都是属于自律,不是太高的要求。道德有高尚道德,有一般道德,还有作为道德底线的起码要求。高尚道德,常人做不到,或很难做到,做到了令人佩服,做不到也无可指责。在道德问题上,与其“高大全”,到处讲用,举国若狂,还不如劝大家尽职守责,少干点坏事。人为拔高,适得其反,北京话叫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