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天
唯有跑步和读书不可辜负,每天坚持运动和读书,相信时间的力量。
步数:2890
跳绳:203
俯卧撑:22
八段锦:1
引体向上:3
呼吸训练:3
《这样读书就够了》
坚持的结果一定是坚持不下去。
习惯性质疑是学习的障碍,这与我们鼓励的“批判性思维”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是在梳理了新信息的前因后果之后再质疑,说明质疑的人具有批判性思维,是不错的学习者。但如果是一看到新信息就质疑,则说明此人闭塞、自大、不善学习。
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水乳交融,难分难解。
从知识或信息中学习(即Knowledge,称为K机制)并非人类学习的唯一机制,学习的另一维度是从经验中学习(即Experience,称为E机制)。
有人迷信“知识改变命运”,试图用更多的证书和阅读解决所有问题;有人则惊呼“知识无用”,只重视鲜活的经验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前者说后者不学无术,后者笑前者不通世务。
纸上得来的知识,加上实战经验和实际运用,可成就黄埔名将;摸爬滚打来的经验,辅以观察反思和行动反馈,能打造泥腿战神。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常有一种“自我中心思维”,导致我们遇到问题时会夸大其独特性。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1个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去思考问题本身,5分钟去思考解决方案。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但若不加以“明觉精察”,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反过来说,若能提升反思和提问水平,那么每次遇到问题都是一个很棒的学习机会。
经验经过反思和追问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内化和应用可转化成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这样,学习者的能力可以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上升。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学习之道。
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因为体系本身有多好,而是知识体系能够让人有稳定的根基和框架,能帮助人树立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像浮萍一样,一波新信息打来,就跟着漂去了。
林语堂说某些中国人“得意时信儒,失意时信道,绝望时信佛”,正是此意。这不叫“把知识拆为己用”,只能说是拿来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或行动进行合理化辩护。
若学习能力差,看书和看手机就没有区别;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针对尚无基础的领域,看书比看手机好;若学习能力较强,在该领域发展了属于自己的体系,看书和看手机都可以把知识拆为己用,进一步为自己的体系添砖加瓦。
碎片化学习本不是问题的根源,只是大部分人的碎片无法拼接。而善于学习的人,可以将碎片搭成高楼,拼出全貌。
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人,要么成为被洗脑的对象,人云亦云地接受别人的规划,或者拿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追求;要么以跑赢别人为目标,却总会发现自己前面有更快、更高、更强的人。
真正清楚自己梦想的人不会焦虑和迷茫,真正拥有能力的人不轻易失望和沮丧,真正释放能量的人不会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顾此失彼,不会孤独地走在奋斗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