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认为主动学习指的是自己学某一门课程、培养兴趣、看课外书......而被动学习指的是在学校里由于课程要求背单词,写作业之类。
虽然书中对于主动和被动学习做了区分,但是我还是想将所有的学习归纳为主动学习。因为就算是由于课程背单词,要想真正学好单词,还是要用到书中“主动学习”的技巧。我认为,书中提供的反馈方法更应该根据目的来选择。
Part1 对反馈的基本认识
做事之后的反馈即好与坏,优点与不足之处。他人的夸赞或者批评都是反馈。实际上,如果摆正心态(即不拿反馈攻击自己),反馈是一种很有激励力量的东西,就像让人沉迷的游戏,里面角色的赞誉和系统的评价(正向反馈)促使玩家继续投入时间;当被打败(负向反馈),玩家也会一拍大腿,摩拳擦掌准备下一局。应用好反馈无疑能增进学习能力。
但是,认真处理反馈的前提是你已经尽全力做好你的作品。人都有极限,无论能力够不够,都应该摆好端正的态度;如果自己不成熟,尽力做好一件事才能收获最有价值的触动和反馈;如果已经有所成就,更应该保持谦虚和求索。
如何处理反馈?
1.夸赞:它们可以是你的动力,也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优势。可以留存下来做纪念(当然,要先和拍马屁区分开)!
2.批评:首先,察看批评的内容:如果批评者只是在单纯宣泄情绪,那就不要理睬;如果对方有严密的逻辑,切实地指出了错误,应该感谢对方并改正。
要有有效反馈,自我体系和“作品”一个都不能少:
有效反馈是修剪我们认知体系这一大树的剪刀。只有你有了一整套处理某事的方案,或者关于某事的思考,反馈才能通过体系产出的“作品”帮助你修补它。可以这么理解:体系在脑子里,别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体系的产品,“作品”,是他人能轻易接触,并且产生建议的,就连我们自己本身,都很难直接在大脑里改变模型,更多需要通过接触“作品”获得反馈。
举个例子,如果你做的是一道根本看不懂的数学题(即你对它毫无想法),那他人的言语对你来说只能是“教授”,因为你压根没有自己的体系告诉自己“面临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做”,你只能全盘接收。而如果你做过功课,你的猜想是“这题看着像三角函数,我需要用到xx公式解决,并且采用xx方法”,那么他人的言语就是“反馈”,利用它就能找到你思路中的错误,从而完善你的体系。
Part2 使用反馈激励自我,改进自我
其实就是解决倦怠问题。我就有坚持工作几天,或者学习一段时间,但是总是觉得自己好像没学到太多有用的东西,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感觉自己似乎没什么起色的现象......反馈真正地帮助我改进了自己(修补体系),也让我知道自己什么样(通过分析反馈),正向负向反馈本身更是能增加我的动力。
写在来谈谈具体应用:如何做一个“作品”来获得反馈。
大众意义上的作品,可以是感想,可以是视频,可以是教程,把它们发布到网络,交给亲友或老师,都可以找到反馈;
但是,还有一个常见却又被忽略的“作品”:错题本。
如何做错题本呢?除了常见的题目和答案,以下内容可以考虑一下:
1.你的思路:
2.答案思路;
3.需更改处
牢牢抓住“通过作品改进认知”这样的思维,不断创造“作品”,在自我和他人两个角度不断获取反馈,同时放平心态,不因差劲的结果诋毁自己,人才能保持长期的动力。例如,我写这个系列本来出于对书中内容的实践,但是后来我才发现,写读后感很好坚持,因为每天哪怕有10的阅读量对我来说就是反馈(有喜欢的话就更好哈哈哈哈),更何况写作的过程中我也梳理了自己的思绪呢。我不需要一票而红,更多地,写完了一篇文章,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也被别人看到,我就很满意了。
与你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