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侄奕山在英军的炮火下完全怂了,急急如丧家之犬签订了城下之盟——《广州合约》。这哪是合约,予取予求全在人家的掌控之下,与其叫合约,不如叫命令。中国的官员开始被外国人支配,晚清官场的恐外病,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出现并慢慢传染开来的。要知道,他们三年前为了要和中国贸易,还不停的拿热脸贴冷屁股去贿赂他们并不喜欢的中国地方官啊!
历史总会重演,英军在浙江舟山倒行逆施的丑态,在他们控制了广州局势之后,又开始在广州上演。其实这一点比较好理解,英军也是一群贪婪的暴徒,自然也想在卖命的同时在中国搞点战利品回去。城里搜刮遍了,城郊的广大农村就成了他们的新目标。这次,他们要去的地方,叫做三元里。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觉得有必要给可能和我一样的读者解释一下里这个词。所谓里,大概和北方的自然村屯差不多,总之是一个小聚落。这天有驻扎在永康炮台(在广州市北,因为是四方形,俗称四方炮台)英军瞄上了旁边的三元里村,有人说他们是因为知道中国人有陪葬而挖了村外的中国人的坟地(中国人坟地有坟包突起),也有的人说他们是出于好奇掀了祠堂里面还没下葬的棺材,也有人说他们在村里搞起了打砸抢的一套,也有人说他们在外日久,出于邪恶目的而侮辱了村民的老婆……总之这些行为引起了村民的义愤,在乡绅的领导下,他们在村中的三元古庙集会,取下庙中的旗帜作为令旗,以锄头,叉子等农具作为武器,并号召了周围一百余村的村民,奔向了破坏他们家园的侵略者。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
这首诗原文很长,我这里只引用了前面几句,基本能概括三元里抗英的激烈情形。大家可能觉得这首诗写的不好,因为不押韵。但经常听粤语歌的小伙伴如果能用粤语读出来的话,会发现还是很押韵的。因为这首诗的作者张维屏是个广州当地人。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宣南诗社成员,同时,他也是林则徐、魏源、黄爵滋、龚自珍等人的好友。
宣南诗社成员,那基本上都是坚决主张抗英的抵抗派,尤其这次英国人又欺负到了张维屏本人的家乡本土,张本人在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有愤怒,有紧张,有激动,有豪迈,有赞扬……
据记载,三元里抗英事件当天广州下了一场雨,英国人的前膛枪全都被浇灭火了,所以被漫山遍野的数万村民追的如同过街老鼠一样,最后被打死打伤五十余人。当然,伤的多,死得少。
义律得知手下惨状之后,除了派出援军,则又开始了他百试百灵的威胁手段。他直接找到奕山,吓唬奕山不想办法解围,他就让广州生灵涂炭。义律有这个能力,但他会不会这么做则值得推敲。但奕山则是深信不疑,赶快派自己的小弟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往三元里解散村民。但村民并不知道这个余保纯是他们广州的父母官,毕竟哪个爹妈能干出来坑自己孩子的事情来呢?哈哈,奕山能,余保纯也能。他指挥不动几万百姓,就直接找到村民的领导那几个乡绅。村民可以不认识余保纯,可以不给他面子,但乡绅还要在城里混,还要参加科举,还要看余保纯的脸色。所以不得不逃遁而去,没了领头人的村民则在没了领袖,同时英军又渐渐收缩撤退的情况下,自发散去。
三元里抗英是中国人民自发的抗击侵略、保卫家园的事件。他们只有农具和少数冷兵器,但一旦士气被鼓动起来,他们的英勇则不输于甚至高于正规军。奈何当时的统治者根本看不到这一点,为了博得侵略者的欢心竟不惜出卖百姓们的利益。这一点,或许也是后来太平天国运动也爆发于两广地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