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一,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由于疫情的原因,已经有三个春节,没有好好过了。每当春节时,看到家乡的锣鼓,手就痒了起来。可这三年来,保命要紧,很久已经没动过锣鼓了。这三个春节过的是静悄悄的。不像个过节的样子!
现在,人们听到街道上又响起了久违了的"南瓜蔓"的鼓调,节日里欢庆的气氛,又回来了。
人们拖儿带女的走出家门,像看热闹般地涌出家门,把敲锣打鼓的周了起来。一个个,就像大雁一样伸着脖子,有的人专注于打鼓的人。有的专注于有敲家伙的人,一扬长脖子,目不转睛的观看。人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敲鼓内行的人,注重在敲鼓上,看敲鼓的是否每一下都敲在鼓点上?敲铙钹的如果不精,每一下都没在点子上,中途就敲不下去了。只得停下来,于是,又是从头再开始。不会敲的人,慢慢就会敲了。
每一种锣鼓是有一定的曲调,千百年来已经约定俗成,一代代流传了下来。中老人已经熟记于心,就像三三得九那么熟悉。但对于正在学习阶段的年轻人而言,一年四季忙碌地生活打拚,只有春节这几天才有空子跟着上年纪的人,慢慢溜。一回生,二回,熟能生巧。现在三年已经没摸过铜器了,本来技朮就不怎么精练,又停了这么长时间,手怎能不生?人常说,三年不拉手生,一年不唱囗生。——这虽是对学唱戏的而言,同样适应各种人。
家乡的锣鼓是自发组织的,图了一个热闹。但每年给军烈属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大年初一中午,村上组织一帮人,两个人脖子上都套着皮带,专门抬着大鼓,人们簇拥着敲锣打鼓的人,来到烈军属的门前,使劲地擂鼓,使劲地敲着铙钹。书记,村长走在队伍的前头,手里拿着各种慰问品,主人听到了锣鼓声,赶快从屋走了出来。村长,支书,把慰问品双手递到主人的手上,并送上党和政府的关心。主人拿出一包好烟,散给前来拜年的人们。
更多的时候是没有目的的敲锣打鼓,释放心中的欢乐心情。
过去敲锣鼓的时间长,从腊月二十八九开始,一直敲到元宵节。几乎,天天敲。现在,如果村上没热闹,到正月初五以后,年拜完了,客待完了,灯笼送了,该出去的便陆续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