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群体行为具有盲目性。海量的粉丝集聚起来,并最终创造出天量的盈利时,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这种群体经济行为走向极端,非正常的经济行为形成的破坏力有多大?
勒庞认为,群体性为从来不具有理性,大量的个体积聚起来,其总体的智商较之单个的个体处于较低层次,非理性总是和群体联系在一起,盲目性的行动总是会在群体中产生,他不无悲观的将这种群体称之为乌合之众。
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出现预示着个体生命终于以一种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这种力量只限于消费。不管如何,这都是历史进行到当代表现出来的伟大之处。以前的产业阶段,个体的消费影子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受到市场的关注和青睐。互联网时代的热词:群体效应、粉丝经济、入口垄断、痛点等,基本上都是针对群体而言的。市场深深了解群体所具有的巨大消费能力,所以博得群体的青睐,才最终有赢得天量赢利的可能。
我们看到一种产品在投放到市场的时候,细微的吸引力就能在短时间内积聚起大量的个体,群体的盲动性因此变得非常明显。所谓的产品黏性到底有多黏,用户忠诚度有多高,所标榜的自己为某一产品的粉丝,这种粉丝的含金量有多少,基本上都会让人怀疑。因为互联网时代所生产的产品形式如此多样,海量的选择也降低了产品使用者的忠诚度,更何况黏性要求的忠诚度更高。所以,在当前时代,群体消费的盲动性非常明显。当大量的用户扑在一种产品上的时候,绝不意味着别的产品就没法与之竞争了,恰恰相反,这样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因为群体的盲动性降低了其使用黏性,他们使用该产品的理性因素到底占据多大比例,基本上难以让人乐观。群体随时都有转移使用目标的可能性,且这种可能性非常大,这种情况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种产品带来的群体欢迎度越热烈,那么群体放弃使用这种产品的愿望也将越强烈,其他产品绝对不要失望。
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认为,大量数据的产生,使得数据之间的因果性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塔勒布在《黑天鹅》中认为,不确定性导致着这个世界发生裂变,很多时候,绝大部分的事情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的盲动性基本上也符合这样的特点。群体消费能力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商家分析群体消费行为的基点,用以指导其运营。但是群体行为的消费能力真如大数据说的那样,能被预测到么?到现在尽管出现了一些运用大数据预测消费的案例,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成功的案例也只有几个例子。群体盲动性充满了不确定性,若如塔勒布所言,不确定性果真存在的话,群体行为的不确定性到底能否用大数据来预测,并用以指导商业行为,这是个未知数。大数据能预测商业行为,只不过是借助了事物之间的因果性,并最终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效果,那么占据绝大比例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导致的群体行为的盲动性,该怎么预测呢,想必这也是一个难题。
在互联网时代,群体行为的盲动性导致了商业环境的变幻多端,所以每个个体都有机会,但是每个机会又是那么不可捉摸,这种看似非理性的商业环境很好的诠释了塔勒布的不确定理论。群体盲动带来很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如何看待这种群体的盲动性,这便是当下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一个极具思考意义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