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春节开始在简书写文,我就迷上了简书,一点一点陷进去。
连续日更48天了,以前是没事儿就刷微信,现在是没事儿就刷简书。
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拿手机看看昨天钻贝又增加了多少;每天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拿手机扫一眼看看阅读量是不是增加啦,是不是有人点赞留言啦!
其他时间没事儿的时候,头脑里面就是,今天我要写点啥。通常不知道写啥的时候,只要出去小区转一圈,灵感素材立即就来了。
风雨雷电、阴晴雨雪、朝阳晚霞、花草树木、孩童哭闹,不拘什么,信手拈来都可下笔一写。起初想着每天更一篇,到现在,每天随手好几篇。
反正灵感来了,主题来了,素材来了,一会会功夫一篇就出来了。一会儿又冒出一个主题,又拿起手机开始写。手指在屏幕上跳的飞快,有时都不觉得自己在写东西。
当然断不是为了日更而日更,就是喜欢写东西,所有文字皆是出自本心,有感而发。以前不知有简书,就只在朋友圈写了发,发多了总感觉挺怪的,四下环顾就像一棵特立独行的植物!自从转战简书江湖,微信朋友圈就快成路人了。究其原因,只能说简书提供了一个自由写作的绝佳平台,想写多少写多少,想怎么写怎么写。而且简村里有那么多热爱写作的简友,彼此都不认识。
在这个江湖纯粹就是以文会友,所以说,能点赞留言或者聊几句的,纯粹也是因为各自的文章内容引起了对方内心的共鸣。或是你从别人的文章中获得了帮助和启发,或是别人从你的文章中获得了帮助和启发。总之,这种互助互利的纯粹的关系让人觉得简单自由。
没想到,写文章是会上瘾的,自从简书日更文章以来,我是每天越写越想写,越写速度越快。这几天,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状态。那种状态就是,我有一种念头,试图把我生活中的一切,看见的,听见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想到的,感知到的所有的一切,全部转化成文字形式输出出来。这应该是一种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好方法。待锻炼的炉火纯青时,文字里面就会同时有画面,有声音,有味道,有触感,有行为,有思想吧。
有些事情说来也怪,去年过年时,由于爸爸的一句话,学了多年经济学,又在金融行业工作多年的我,竟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打算后半辈子就用这只打字的手养活自己了。现在看来也没什么眉目,反正写就是了,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饿死。反正没饿死之前,总是要写下去的;若是快要饿死了,最后一刻也是要握着笔写下去的。
谁让自己立了flag呢,开弓没有回头箭,决定了的事儿就必须一条道走到黑,直到黑暗里生出光明来。今天看到朋友群里发了一段文字:一台戏开场,八方来听,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为神,所以戏一旦开唱就不能中途停下,台下人不听,不代表鬼神不听。这话听起来,或许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细细想来寓意深长。唱完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艺术的敬重,更有一种深沉的力量在其中。想来,正是因为坚守着这些规矩,一个戏班才能在江湖弥漫的俯仰间生存;星汉璀璨,正是怀着敬畏之心,戏曲这门艺术才会在明暗中得到延续。
其他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把写作当成艺术,也该抱着这种精神永远走下去吧。不光要唱完,还要唱的好。无论有没有观众,都要一直把它做下去,做好,做完。所以,对于立志把写字当成立身之本的我来说,简书实在是提供了一个练笔的好平台。每日写,每日写,日日新,日日又新,总是在进步,希望就会越来越近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练笔自然就是在利其器了!
一切都很好,只是最近花很多时间忙于自己的事儿,盯孩子的时间就少了一些。凡事总有利弊,好的一面是,孩子的空间多了,独立性越来越强了;不好的一面是,管孩子少了,她们在学业习惯方面就粗糙了许多。毕竟孩子还是很小,但是写作也不能放,希望后面能更好的平衡好写作和专心陪伴孩子这两件事,合理分配一下自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