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底加入书友社以来,开始了每月共读一本书。月初会有不同的读书小组,以要读的书名命名组名,然后会在群里发起接龙活动。普通书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去接龙,每个小组是有人数限定的。所以如果有自己心仪想读的书,那就一定要及早接龙。否则很容易出现你只能从不满的组别中选择的情况。当然,能够发起接龙的叫小组长,对小组长是有一定考核要求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书友都可以发起。组长至少要有一定的组织、鉴赏、点评能力,就是组长至少要肚子里有货。
因为我是月底加入的,等我加入进去的时候有很多小组都已接满了。我看《中国人的智慧》这组还有几个空缺,就想平时我很少去看这一类比较深奥的书,既然加入书友社,那就从自己最不可能看的书看起吧。
于是加入了葡萄树这一组。《中国人的智慧》是易中天写的一本书,我没有想到的是,书寄来后我当天打开看了几页,原以为看几页而已,谁知道一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实在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原以为的是这种类型的书一般会比较晦涩、难懂,没想到的是书中用最质朴、简洁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解释得那么透彻,让你读了以后无形中增长很多的见识。
我们这组定的是每周读一章,虽然多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了,但是我的基础还是在的。相比较组里的大部分人,我读书是比较快的。每周我基本能读一章半到两章,在感觉领先于大家的进度太多时,我会下意识地停下来,利用停下来的这段时间,好好地构建。这样在每周三中午的读书分享中,一般而言我的分享还是属于比较有深度的。我们这组里还有一个南方的芝芝,她的分享也很有深度,每次听的时候,对于有深度有宽度的分享,我会听得很仔细。当然我不止听内容,主要听的是她的框架,我会一边听一边记录,过后认真分析一下她的思路是怎样的。
因为是刚加入的,所以是新书友。针对我们这些刚加入的新书友,按程序上说是不允许直接到小组里接龙的,因为觉得我们的水平还没到能参与到小组分享的地步。会单独针对我们新书友组建一个群,在新书友群里有水平比较高的合伙人一类的组织我们去阅读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好读的简单的书。这个组织人会具体的教授我们一些阅读、构建等方面的方法。比如我加入的是张霞组,她们组阅读的是《犹太人的教子枕边书》。
说实话,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读过,新书友群里也不要求我们买书,会每同发上几页照片,让我们重点阅读发上来的这几页书,然后再选取一天分享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因为大家都是新人,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加入了好多年,但读书方面还是新人的老书友。所以大家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人一面对镜头就紧张,以致于说不上话来,针对这部分人,就要求他们在镜头前读上几段就好;真的有很多,听她的读书就知道她平时真的是不读书,至少是多少年都不读书了,读起来连基本的断句都断不利索。其中也有一些很能说会道,但一到读书上就卡巴的人;我是其中的凤毛麟角,参加了几期之后,有一阶段我都忍不住翘尾巴了,感觉没有旗鼓相当的人,好象这读书也缺少了一些兴趣。
但是后来幸亏自己的反思,反思来源于张霞组长。论读书,她也许不见得能比我强,但论谈吐,论把看过的书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她确实胜我很多。她爱好中医,在中医方面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每次分享时,她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娓娓道来。她给自己准备的是大纲,不象我,每次我都是准备的全文,在说的过程中,照着打印稿说的比较多。如果脱稿让我象她那样去一点点有条理、有思维地说出来,我十有八九是做不到的。就是她这种脱稿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的能力,折服了我。是啊,如果我感觉现在一起读书的书友和我不在一个段位上,那我完全可以开始训练自己脱稿说话的能力啊。为什么或者说有什么资本去翘尾巴呢?人家张霞水平明显比我高出那么一截,那她和我们在一起时还摆谱了吗?没有。人家始终很谦卑。那易中天老先生水平那么高,人家写的书还非得是水平高的人才能看懂吗?没有,而是没有水平的人殾能读懂。这才是真水平啊。
最近因为大家都陆续阳了,所以书友社的一些活动也暂停了。我们这个组已经有两个周没组织了,这个周葡萄树在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问是不是这周开始。我因为身体的原因,希望能从下周开始,想给身体一些复原的时间。可能最近身体恢复得不错吧,今天早晨突然怀念起我们的书友社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篇日更。